退出长者模式
常锡协同立法 共护锡剧文脉|《常州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立法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24

在江南文化的绵长画卷中,锡剧宛如一颗温润的“江南明珠”,以其清丽婉转的唱腔、细腻生动的表演,承载着常州、无锡两地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生机,2025年,常州与无锡首次就锡剧保护传承开展地方立法合作,携手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新路径。

2025年9月30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同时批准了《常州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和《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均将在年底实施。这两部法规的同步出台,标志着锡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正式迈入了法治化、协同化与系统化的全新历史阶段,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回应时代命题:以法治力量守护共同文化根脉

10月10日晚,由常州市锡剧院精心复排的青春版《攀弓带》在东台王昆大剧院华丽绽放,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资深戏迷张阿姨追了《攀弓带》近40年,她说:“余凤英那句‘他是我含冤深受屈留下一脉根’一出口,我眼泪立马就下来了,唱腔跟前辈一样地道。”

锡剧作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和流行于常州、无锡两地,是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据统计,今年以来常州已累计举办各类锡剧演出超过400场,吸引现场观众近20万人次,充分展现了老百姓对锡剧的广泛热爱。加强锡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地方文脉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常锡两地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举措。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与民众审美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锡剧的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尚待加强,稳定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亟待提升,以及专业人才出现断层,观众老龄化、表演技艺失传等现实问题,都制约着锡剧艺术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将“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作为深化立法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为破解跨行政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难题提供了指引。为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好锡剧这一共同的文化瑰宝,去年底,常州和无锡两市人大一致决定开展协同立法,将锡剧保护传承条例确定为2025年度正式立法项目。

“两地旨在通过制定目标一致、内容协同、措施衔接的地方性法规,将党中央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落到实处,精准破解锡剧艺术面临的难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提升常锡两地文化软实力。”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张立新在10月21日举行的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说。

探索协同路径:从顶层设计到紧密协作的创新实践

立法计划一经确立,常州、无锡两市迅速响应,高效部署。今年年初,两市分别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的协同立法工作小组,经过充分协商,共同制定协同立法工作方案,正式签订《关于开展锡剧保护传承协同立法的合作协议》,清晰界定立法的程序步骤、协同方式以及实施路径。

立法方式协同。两市协同立法责任部门按照本协议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提请召开协同立法工作小组会议,对法规制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会商,例如“设定锡剧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等焦点问题都在协商中得到解决。采取联合立法调研、相互征求意见、共享立法资料等方式开展立法协同。

立法程序协同。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立法时间表与路线图,在条例草案的起草、审议、修改等各个关键环节,保持步调一致。年初两市同步将锡剧保护传承地方性法规制定项目列入两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6月份两市均对条例进行了一审,并将草案文本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推进深入的调研论证与文本优化工作,8月份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最后同步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法规文本协同。两市分别起草法规文本,共同对双方法规文本开展研究,及时对法规的适用性、合理性提出意见,提前消除有关分歧,确保法规文本整体逻辑一致,核心条款内容一致,协同保护传承条款内容一致,同时又在具体条款上充分体现各自的地方特色。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许玲说:“立法过程中两市多次召开了协同立法工作小组联席会议,根据两地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以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的反馈,针对法规草案的整体框架、核心制度设计、具体条文表述等精细打磨,最终达成共识。”

聚焦制度创新:“小快灵”立法构建长效保护体系

严格遵循协同立法的要求,两地条例均采用了“小快灵”立法方式,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法规框架结构、基本原则、主要制度设计等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尤为重要的是,两部条例均专门设置了区域合作条款,明确规定两市将共同开展锡剧保护传承区域合作,协同举办锡剧艺术展演活动、联合推进剧目创作生产、协同规划与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等,从法规层面为锡剧的跨区域协同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依据和行动指南。

为着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锡剧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常州与无锡在各自条例中共同明确,将锡剧成功获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日子——每年的6月7日,正式确立为“锡剧日”,要求文化主管部门、锡剧艺术机构、学校及相关社会单位应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锡剧展示、普及、体验活动。

武进区礼嘉镇坂上小学负责人说:“得知条例设立了‘锡剧日’,我们学校已经开始策划明年的活动了。计划请锡剧演员来学校表演,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并喜欢上家乡的戏曲。”

同时,条例创新性地提出,将按照“政府投入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捐赠”的原则,设立市级锡剧保护传承基金,为锡剧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条例还明确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设立保护机构等多种方式参与锡剧保护传承事业。

 

在立法基础上,常锡两市围绕锡剧保护传承协同工作已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调和解决锡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问题,共建锡剧资源数据库,推动人才信息、演出资源、研究成果等共享,并制定了统一的保护标准与衔接政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协同立法后,两地还将在人才培养与艺术传承方面开展合作,联手创排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共同开拓演出市场,推动锡剧艺术融合创新发展,同时联合开展资源普查与整理,协同加强理论研究,共同打造“锡剧”区域文化品牌,协同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形成“1+1>2”的合力,为锡剧注入新活力,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文化遗产区域协同保护提供借鉴。

相信在两地的共同努力下,锡剧这门优美的艺术必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网站地图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