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 2019-06-27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6月

目 录

一、主要指标完成进度...1

(一)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情况...1

(二)达到序时进度情况...2

(三)未达序时进度情况...3

(四)规划期末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3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5

(一)聚焦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5

(二)聚焦创新驱动,有效转换发展动能...7

(三)聚焦改革开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9

(四)聚焦协调融合,统筹区域城乡发展...12

(五)聚焦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15

(六)聚焦富民惠民,不断提升民生福祉...17

(七)聚焦社会文明,健全区域治理体系...19

(八)聚焦重点难点,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22

三、下阶段主要措施...24

(一)注重问题导向,应对矛盾挑战...24

(二)把握形势变化,积极有效应对...26

(三)明确工作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28

附件...37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三五”前半期(2016-2018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实施《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各项事业实现新进展,高质量发展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

一、主要指标完成进度

《规划纲要》确定了经济转型类、创新能力类、民生幸福类、区域城市发展类、能源环境类、民主法治类等六大类46项主要指标。到2018年底,主要指标完成进度情况良好。

(一)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情况

共计14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30.43%:

1.经济转型类1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7.3%。

2.创新能力类2个。分别是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2.76件,高新技术企业数1444家。

3.民生幸福类5个。分别是人均预期寿命82.72岁,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97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1张,现代教育发展水平91.26%,每千人食品抽检率5.5批次。

4.能源环境类3个。林木覆盖率26.4%,城镇绿化覆盖率43.12%,城镇污水处理达标率100%   。

5.民主法治类3个。法治政府建设满意率98.25%,公众安全感97.79%,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99.13%。

(二)达到序时进度情况

共计19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41.3%:

1.经济转型类1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93万元。

2.创新能力类1个。科技进步贡献率63.8%。

3.民生幸福类7个。分别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   98%以上,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1.78%,城乡居民收入增速8.5%,居民体质合格率95.9%,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3.78平方米。

4.区域城市发展类1个。建设空间比率27.3%。

5.能源环境类8个。分别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39吨标煤/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4.6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37.06立方米/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下降率2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率12.18%,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率19.38%,氨氮排放减少率13.26%,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率16.20%。

6.民主法治类1个。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5.5%。

(三)未达序时进度情况

共计10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21.74%:

1.经济转型类3个。分别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1.5%,全员劳动生产率32.64万元/人 ,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

2.创新能力类1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1%。

3.民生幸福类1个。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5.7% 。

4.区域城市发展类1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5%。

5.能源环境类3个。分别是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63%,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率26.39%,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50%。

6.民主法治类1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11个。

此外,因暂停公布和统计口径原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生态空间比例无法计算进度。

(四)规划期末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预计到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指标大部分能够完成,按照完成难易程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可以完成或者超额完成的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33项指标;二是通过努力可能完成的指标,包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率、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等6项指标;三是因环境变化、基础条件等原因难以完成的指标,包括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等4项指标。

关于部分指标难以完成的判断依据如下:

1.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该指标2020年目标为55%,2018年比重为51.5%。2016年至2018年,我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若按2020年达到55%测算,2019年和2020年两年年均需提升1.8个百分点,较前三年年均高0.9个百分点,完成目标难度很大。

2.全员劳动生产率。201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口径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2.64万元/人,低于2016年水平。下降主要是受到国家统计局对工业统计方法制度的调整(对基础数据进行了修正),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2967亿下降至2621亿元,造成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回落。此外,当前我市工业增长速度回落至个位数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不大可能再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是分类调整形成的“不利”。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照新的分类标准,我市规上文化单位总数呈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853家下滑为2017年的785家。二是统计口径造成的“不利”。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对“一套表”统计单位的基本信息的审核更加严格。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行业代码和主营业务活动匹配进行自动审核,主营业务活动必须是《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的前三项,不符合要求的省统计局则在“一套表”平台上直接进行修改。

4.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近两年各辖市区大规模清理撤销僵尸组织,导致指标连续下滑,2019年一季度按户籍人口计算指标已降至10.2户。同时根据中央、省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精神,从追求数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大规模新增社会组织已不符合发展导向(省民政厅已不再考核该项指标),今后两年我市社会组织工作将以做精做强为导向,进而社会组织数难以出现大幅增长。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一)聚焦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十三五”以来,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本,突出质量效益导向,突出发展后劲培育,突出业态模式创新,全力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发展导向,2018年“十大产业链”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积极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新型传感、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速发展,武进高新区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上形成了从整机到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和制造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常州高新区积极打造“中国国际传感谷”;智能车间(工厂)成效明显,新增国家智能制造项目1个,累计2个;新增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72个,认定市级智能车间182个。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常州高新区全面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武进绿建区等成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创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区。

二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连续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提升年”“增效年”活动,累计新增签约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54个,其中新增签约100亿元或10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已有时代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新恒东光学薄膜一期等重大项目部分投产。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推进机制,建立了动态管理的重点产业项目库,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程跟踪”的项目管理体系,丰富了市重点项目日常巡查、月度点评、季度督查机制,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项目推进体系,2016-2018年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2388亿元。

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良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家创新实践典型,中简科技等龙头企业进入发展加速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速,“航天云网工业大数据平台” “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等规模示范效应日渐显著,“星星充电综合智慧运营平台”“天正工业大数据金融云服务平台”等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良好,我市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共享经济加快发展,永安行转型成为“移动互联”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综合运营商,万帮充电成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涌现,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快速发展。

(二)聚焦创新驱动,有效转换发展动能

“十三五”以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发展动能转换积蓄动力。

一是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型园区建设水平提升,常州科教城连续荣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2018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28位和45位,分别较2015年提升了16位和14位;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在专业领域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格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全市建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家,江苏中科院智能院、南大常州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等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建设了牛津大学创新中心、常州中英科技桥、中以科技合作中心等专门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机构;恒立、维尔利等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全市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达57家。加快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及众创空间效应,武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2018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众创空间101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5家;至2018年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累计155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45家。

二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全市建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658家,比2015年净增29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4%,中车戚研所、天合光能、上上电缆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15个项目中标国家工业强基专项支持,中标数量全国地级市第一。积极推进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引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整合资源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石墨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常州高新区光伏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武进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列入国家产业集群试点,常州经开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列入试点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初显成效,创新型领军企业达71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达410家,其中“十三五”期间科技型企业上市15家,占上市总企业数的79%;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444家,比2015年净增318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超1.6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47.3%,比2015年增加3.9个百分点。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提升。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制定并实施科技创新“1+3”新政(市创新29条政策),出台了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配套细则,“十三五”以来企业累计享受科技减免税86.82亿元,其中2018年33.7亿元,比2015年增加10.66亿元。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制定实施《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办法》《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试行)》,推进科技部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常州基地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引进2000多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其中有2家人才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2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5家企业被上市公司收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和资金绩效产出,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机制,推动科技管理从“研发链”拓展到“创新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获批设立“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金坛经开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苏科贷”合作银行7家,累计服务企业400家,贷款总量11亿元。

(三)聚焦改革开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顺应改革开放的新趋势新要求,加快构建发展新体制,全面融合开放新格局,以改革开放的新提升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三去一降一补”实施方案,累计化解水泥过剩产能270万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印染6.36万吨、铸造33.6万吨、铜冶炼10万吨、铁合金3万吨、电镀3万吨、钢加工0.2万吨,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杠杆水平有所下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探索形成综合提升型、专业集聚型、公共服务优化型等融合发展路径,石墨烯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重大专项改革试点破冰前行,武进顺利完成国家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任务;金融改革创新深入实施,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上市公司纾困基金等,上市企业总量达5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3家;深入推进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完成新一轮战略性重组;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前十。

二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政府“转职能”,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196项,分10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200项,分19次取消、停征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156项。扎实推进“网上办”,8020项行政权力事项进入“江苏政务服务网”运行,企业网上登记率达96.34%,实现企业登记和不动产登记“一城通办”。深入开展“集中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武进区和常州高新区、常州经开区行政审批局2017年挂牌运行,实行工业建设项目审批“一窗收、全程代、集中批”。创新实施“联合审”,高质量实现“3550”改革目标,积极开展“证照联办”改革,对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及相关备案事项进行“一窗式”办理,在全国率先实行“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办理,在省内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水电气过户”一站式“易家服务”,推进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实现“时限再压减、成本再降低、效用再拓展”。大力拓展“区域评”,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深入开展区域评估,对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等实行整体性、区域性评估评价。

三是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积极引育国际化企业,“十三五”以来,引进瑞智科技、爱思开电池、光宝汽车电子、住化电子材料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含增资)13个,累计共有6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项目112个,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达到17家;大力推动外资企业深耕本地、链式发展,303家外资企业实现增资扩股,爱科农机、药明康德等一批产业链重点企业持续追加投资。大力促进外贸加快向优进优出转型,“十三五”以来,围绕十大产业链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外贸市场、方式和产品结构,全力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十三五”期间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2018年达到343.9亿美元。全市拥有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服装、西药等4个国家级出口基地和2个国家级出口品牌、6个省级出口基地和52个省级出口品牌,海关总署统计2017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我市位列第25名。企业“走出去”力度明显加大,“十三五”以来我市企业境外累计投资项目24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0.7亿美元,天合光能在泰国、越南等地设立生产基地,金昇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工业园加快推进,东奥服装、华利达、亚玛顿、常宝股份分别在柬埔寨、越南、阿联酋、阿曼布点。加快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2018年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工业开票销售、进出口总额分别超过全市的90%、70%、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的12.7%;江苏中关村获批省级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筹建省级高新区,苏澳合作园区启动建设,中以、中德、中瑞等特色国际化园区加快建设。口岸开放功能提升效应放大,常州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4500万吨,常州机场年出入境人数突破40万人次,常州至日本直航集装箱班轮成功运行,获批开通水生动物、粮食、冰鲜水产品等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电子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扩大区域开放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接轨、融入上海;溧阳与安徽郎溪、广德等地合作探索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溧阳、金坛主动接轨南京都市圈,推进产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合作共建。

(四)聚焦协调融合,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十三五”以来,围绕建设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优化城乡布局、提升城乡功能、塑造城乡品质,区域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一是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完成现行城市总规实施评估、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及各辖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着力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鼓励引导辖市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推动溧阳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金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武进建设“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中心城区落实精明增长理念,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是城乡一体不断提升。编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重点城镇提升发展,金坛儒林镇、新北孟河镇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溧阳社渚镇、武进雪堰镇、新北孟河镇被列为第二批省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加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改革,创新基层“三资三化”监管新模式,建成以“三级平台(市、辖市区、镇级平台)、两级交易(辖市区、镇交易)”为模式的农村产权市场体系。

三是城乡功能不断完善。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溧高、常宜、溧宁、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以及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工程加快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开工建设,233国道金坛段、360省道溧阳段等国省公路项目有序实施,德胜河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前置审批手续全部完成,京沪铁路常州站南北站房一体化改造工程竣工投用。加快提升城市畅通水平,编制《常州市城市交通畅行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紫荆西路、河滨东路、大明路主线等项目竣工;地铁1号线实现“洞通”“轨通”“电通”,2号线土建工程过半;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完善公交线路线网,开启公交“移动支付”新模式,定制班线、商务客运、旅游专线、机场专线、城际拼车等个性化服务全面发展,成为省第一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市,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25%;开通定制公交+专业校车“学生专车”,沿街学校周边道路平均拥堵指数下降5.3%,城市道路交通健康指数77.9%,列全国50个主要城市第4。积极提升公用设施服务水平,西石桥水厂、魏村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建成投运,建成德胜河应急取水工程(30万立方米/日),市区供水能力110万立方米/日,公共供水覆盖率100%;完成天然气利用三期项目;投放有桩公共自行车超过2万辆;建成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常州金融商务区龙汇路综合管廊)。

四是乡村振兴加快实施。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研究提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积极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超过63%,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超过22%,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超过36%,稻麦耕、种、收、植保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认定提升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创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新培育培训职业农民超过2万人;产业融合不断推进,农业网络营销、乡村旅游等发展态势良好,农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2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村庄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污水设施覆盖率达80%;常州市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溧阳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号公路”形成品牌。

(五)聚焦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十三五”以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工作,将“三线一单”落实到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强化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理。推进环境功能区划定,出台《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2017)》《常州市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2017)》等,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分级管控措施。严格管护生态红线,实施饮用水源地整治、退田还湖、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和生态资源调查等多种类型保护项目,促进生态红线区域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全市生态红线保护面积保持稳定,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是美化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围绕“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生态绿道、健康绿城、花园城市”六大工程实施了456个项目建设、304个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十三五”以来实现增核5.2万亩、扩绿1.6万亩、连网670公里。实施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绿色通道、环湖林带、村庄绿化以及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完成造林5.4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4%,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13个。湿地保有量达111.6万亩,修复湿地面积1.19万亩,建成国家湿地公园2处,自然湿地率保护达52.7%;建立了香果树、榉树等一批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基地。成功创成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印发《常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修编)》,推进工业节水技改,提倡生活节水,探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推进节能工作,出台《常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的意见》,推进企业节能技改,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建设。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出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提效工程的意见》,开展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试点,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业用地容积率提高、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闲置土地处置,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四是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出台《常州市低碳发展规划》《常州市低碳示范单位认定管理办法》,开展碳排放报告及监测工作,推进低碳示范单位建设,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进绿色制造,开展化工、电镀、印染行业整治,启动编制《常州市印染行业发展规划(2019-2023)》,共整治提升印染企业45家、电镀企业24家;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3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绿色制造集成项目,6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绿色工厂示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编制《常州市区热电联产规划》《常州市“十三五”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专项规划》,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沼气上网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

五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排污许可制,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相关规定,对建设项目新增排污权收取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常州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实行)》,《武进区生态补偿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国土开发强度超过28%的板块向不足28%的板块进行生态补偿。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健全市、区、镇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

(六)聚焦富民惠民,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十三五”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聚力解决影响百姓生活的“关键小事”,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培训机制,出台《常州市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的实施方案》,搭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工作。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0万人以上。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第二轮“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常州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探索“互联网+创业培训”,创建市级载体27家,开展创业培训超过5万人。强化重点人群帮扶,制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职介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02万人。

二是完善社保体系。统筹完善社保制度,出台《企业人才参加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行办法》,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建立医保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推进法定参保对象、新兴产业和新型就业人员、新增被征地农民参保。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待遇,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速6.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八连增”。

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深化学前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建设,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100%。推进“健康常州”建设,均衡医疗资源布局,加快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形成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和城市东南西北中均有三级医院布局;建设多种模式医联体,其中区域型10个,紧密型12个,共建专科型85个;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签约服务覆盖30%人群,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探索智慧医疗建设。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创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方式,推进共有产权改革试点,有序实施棚改工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常州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床位数占比66%。优化文体服务供给,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工程,举办“文化100”大型文化惠民、农村文化“三送”活动,建设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创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七)聚焦社会文明,健全区域治理体系

“十三五”以来,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扎实推进文明常州、法治常州、平安常州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持续推进全域文明城市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文明城市”,社会文明测评指数多年位居全省前茅。出台《常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九大提升行动。发布《常州市民文明公约》(修订版),开展“爱常州、守公约、做文明有礼常州人”系列活动,完成《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报告和草案,在全省首家推出《常州市文明行为信用记录和积分管理办法》。深化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以溧阳市全区域和武进区湟里镇为试点,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道德讲堂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级各类道德讲堂开展活动9800多场,道德讲堂在社会道德教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好人园)18个,南大街文明诚信街建设,双桂坊美食街等3个街区获评首批江苏省诚信示范街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常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美德之夜”“大爱龙城”保障计划、“一袋牛奶的暴走”等品牌产生全国影响。

二是提升法治常州建设水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地方立法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加快推进,出台实施《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天目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成效,全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出台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政府合同管理办法等文件,持续完善政府规章立规、起草、审查工作规定,积极开展立法评估和专家论证工作。综合执法提升水平,在市场监管、农业管理等8个领域全面实施综合执法,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文化综合执法走在全国前列。法治环境逐步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实现全清单公布、全过程公开、全方位监督。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先后出台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平安常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州市加强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常州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滚动排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16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有影响的个人极端案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加强平安常州建设,创新实施“五个现代”警务发展战略,深化扫黑除恶,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升级版技防城、“雪亮工程”建设,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预防打击力度。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按照“一张网、五统一”模式,全力构建“全要素网格”运行体系;深化社区多元治理,推出“百姓议事堂”、“和谐促进会”等多元共治典型;完善居住证管理办法以及积分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完善特殊人群救治、救助、监护等制度,武进区探索推进综治社工合成建设,推出新北区全方位服务管理体系、天宁区风险评估及分类管控等工作模式。

(八)聚焦重点难点,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全面有力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创造性推进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向现代化征程顺利迈进。

一是打好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密切关注企业潜在风险,整合设立常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设立市级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上市公司发展基金,深化落实企业转续贷制度,积极处理“担保圈”引发的企业资金链风险,做好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着力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出台《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指导意见》,对辖市区开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专项督查。积极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实施差别化预售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商品房预售资金第三方托管,实现了“市区区域、金融机构、新老项目”三个全覆盖。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在全市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发挥保险对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预防和经济补偿功能,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企业达1793家。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制定攻坚行动方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成重点治气工程2000多项,专项整治化工、“散乱污”企业(作坊)、成品油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圆满完成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及钢铁等行业提标改造,改造完成比例100%;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华润钟楼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全市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超过600兆瓦。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全部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实现“两个确保”;推进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淤活水工程,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完成邹区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扩建等工程,超过600个规划发展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接近100%,乡镇污水处理率80%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市禁养区内2583家畜禽养殖场(户)全部关停。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土壤环境详查,建立监测土壤环境网络,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及污染源的监管,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及治理修复工作。深入防治其他污染。

三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制定并实施《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加强扶贫政策保障,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800元,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医疗救助资金全额补贴,并纳入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和慈善大病医疗保险范围。深化老区结对帮扶,出台了新一轮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新一轮(2018-2020)老区帮扶工作。截止2018年底,全市按照市定标准已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达到1.84万户(3.26万人),累计脱贫率达98%,老区79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均达到100万元以上。

三、下阶段主要措施

“十三五”后半期,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发展环境形势新变化、我市发展实际新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注重问题导向,应对矛盾挑战

尽管“十三五”规划实施总体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在落实的路径和举措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规划实施还面临新旧问题叠加、长短矛盾交织的局面。主要体现为:

1.经济下行与转型升级压力并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较“十二五”时期放缓,且“十三五”以来呈现出每年逐步放缓的态势,投资等拉动力增长放缓、效应递减,实体经济面临的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发展信心仍需加强。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处于重要关口。产业发展有高原无高峰,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高端产品、终端产品比重偏低的状况仍未根本好转,工业增加值率与先进地区比还有一定差距,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质效还有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度还不高。三是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速。在传统动能受限的情况下,新动能接续还不顺畅,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源链、价值链的结合度、协同度还不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应还不十分明显。“四新经济”虽有亮点,但总体上还是“小而散”,缺乏有区域影响力的引领产业和龙头企业。

2.民生与生态环境领域短板明显。一是民生改善压力增大。虽然政府民生领域投入逐年增长,办成了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有落差,政府也面临“尽力而行”与“量力而为”的困扰。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优质服务产品供给还不够丰富,社会民生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受老龄化、社保待遇刚性上调、社保扩面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社保压力也明显加大。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我市总体上还没有迈过环境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有进展但离到位还有相当距离,环境容量较小,排污总量较大,环境风险点仍然较多;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城市有差距;水环境质量有提升,但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太湖水治理成效离国家、省要求还有差距;土壤治理任务繁重;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仍需加强。三是土地资源制约明显。当前,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27%,远高于全省22%的平均控制线,逼近生态宜居国际警戒线(30%)。全市到2020年剩余可使用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足万亩,部分地区出现“倒挂”现象。我市虽然加大了闲置土地利用力度,加快了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步伐,但地均产出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3.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社会综合治理面临新情况,近年来平安常州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政治安全、暴力恐怖、网络安全、经济金融、涉访涉稳、公共安全等方面还有不少风险挑战,发展中的新问题与历史遗留的老问题相互影响,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防范化解压力加大,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手段等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仍需提升。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村庄发展规划落地力度不足,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农房建设滞后,城乡在卫生、教育文化娱乐、养老等公共服务以及燃气供给、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改革攻坚力度仍需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还不健全,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较高,在全国、全省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改革还不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进一步突破。

(二)把握形势变化,积极有效应对

1.国际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稳定。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全球经济出现稳定向好态势,但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美国经济趋于保持稳健,欧洲经济放缓,日本经济温和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遭遇资本流出和金融市场动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整体处在复苏的关键期。二是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在全球蓬勃发展。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美国特朗普政府“美国第一”的执政理念,将我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在贸易、技术、投资等领域采取多种手段干扰遏制我国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将成为一场持久战,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市场、企业生产投资、进出口贸易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2.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国民经济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建设,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稳定积极,经济发展的韧劲更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一系列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一系列扩大改革开放的举措,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在外部环境冲击下趋于显性化,与外部环境冲击叠加共振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投资需求放缓、金融与经济循环不畅、内生增长动力还不够强,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确定性。


(三)明确工作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市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加速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也有很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全市形成共识。“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已成广泛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共识抓创新、抓改革、抓落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战略机遇叠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诸多战略叠加交汇,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空间、培育动能提供机遇,充分利用好机遇就能激发新的动能。三是具有扎实基础。我市业已形成的实体经济基础、广大干部群众的担当作为、“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等,都是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重大项目主题年”“科技长征”等带来的项目资源、科技资源都是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动力。

“十三五”后半程,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各项部署,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不断把“强富美高”新常州推向前进。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提升有效投入水平。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立足全市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全力招引一批旗舰型、税源型、富民型重大项目和先导型、科技型精致项目,支撑产业向高端攀升、向顶端迈进。全面提高重大项目质效,推动形成“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的结果导向,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建立重大项目与产出效益挂钩、与用地用能及排放容量等资源要素配置挂钩机制。优化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巩固并不断完善市重点产业项目库滚动更新、全程管控方式,突出优势特色产业、未来战略产业等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加快促进重大项目投产见效。二是稳步提升外资外贸支撑水平。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进一步健全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持续优化投资软环境,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外资招引水平,办好科技经贸洽谈会、上海、香港、深圳经贸活动周等重大招商活动,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扩大进口,鼓励重点企业扩大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三是积极促进消费升级。推进“旅游明星城市”建设,完善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乡景观体系,打造更多精品旅游路线,创响大运河文化带、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品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养老、健康等产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有效刺激文化、体育等服务需求。

2.落实国家、省重点发展战略。一是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积极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形成上海辐射引领与常州配套支撑的双赢合作局面。对接南京都市圈发展,推动溧阳、金坛纳入南京都市圈发展范围,尽快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上取得重要突破。推动跨江联动发展,借助常泰过江通道建设契机,加强与泰州区域合作共建,共同打造“江苏中轴”核心区。二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落实大保护要求,加快推进新北区“常州长江大保护沿江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实验区”建设。三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支撑服务体系,完善企业走出去咨询评估、风险防范以及金融、税收、外管等支撑体系,发挥“一带一路”研究院作用,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品、产能“走出去”,引导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海外仓等方式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引导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输变电以及光伏、纺织等传统优势产能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经贸合作园区。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以生态创新为试点方向,推进溧阳省级试点工作,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五个现代化。五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乡村文明乡风建设,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创造乡村幸福美好生活。

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支持产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推进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建立完善“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二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各类园区“一特三提升”发展,培育不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高端产业,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加快推进机器人、空天信息、先进碳材料高端制造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围绕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发展自身有竞争力的生产技术或产品的独角兽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实施标准、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推进精益制造、精细制造,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科技与产业融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模式创新,引导并支持企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发展智能生产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强化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改进服务、挖掘市场,建好“1+3”金融服务平台,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

4.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实现“不见面审批”;持续深化“3550”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不断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全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一站式”功能,完善“前台综合收件、材料网上流转、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现“一窗通办”。二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标准化、动态化管理,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依法办事。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研究制定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听证论证、后评估等操作规则。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构建立体化权力监督体系。三是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进市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优化提升,信用信息归集扩面提质,提升“信用常州”网站服务水平。推动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加强政务诚信、个人诚信、司法公信、科研诚信建设,探索“城市+信用”发展。深化信用信息应用,推广信用承诺应用范围,扩大信用审查和查询服务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四是加强为企服务。及时兑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减负、轻装上阵。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基层、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难题,实施分类指导、搞好跟踪服务。

5.打赢三大攻坚战。一是重点防范化解三类风险。统筹推进削减政府债务与投融资创新工作,大力推广混合所有制模式,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回报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引导社会房产价格预期,尽快制定价格下行社会风险防范预案。完善金融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公检法司法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重点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打击非法集资等工作。二是推进精准脱贫取得实效。重点推进造血扶贫,通过农村电商、光伏扶贫、生态旅游等多种形式,指导老区经济薄弱村按照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等条件,制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优化村级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做好资金保障,整合各类财政奖补资金,特别是各类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经济薄弱村,鼓励各级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倾斜。构建保障体系,完善教育资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的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低收农户危房改造任务,对未脱贫的低收入人口,由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强化源头管控,尽快开展环境承载力调查,制定地区排放标准,根据各辖市区环境承载力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进一步推动超标企业关停搬迁。注重综合施策,推进深度减排、超低排放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扬尘整治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太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用地及工业用地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6.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是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入推进创业就业富民、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三大行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精准“提低”、合理“调高”、积极“扩中”。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硬件和师资建设,提高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率。优化学前教育布局,提升优质幼儿园比例,支持公办、民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支持在常高校提高办学和科研水平,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七院、四院、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和儿童医院等建设,实施基层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探索医院集团化发展,推进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四是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推进养老与医疗融合,加强医养联合体建设,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建立双向服务绿色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或内设医疗机构。推进养老与产业融合,加快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健康生命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康养、运动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融合,创新“互联网+”“金融+”“保险+”等健康养老模式。五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高质量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争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提升“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等特色品牌,争创江苏省“书香城市”示范市。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做大做强一批文化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六是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加快《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全区域深化,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创出特色。

附件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分类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8年

实际

2020年

目标

经济

转型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4.93

16以上

2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1.5

55左右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47.3

46以上

4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32.64

50左右

5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



90以上

6

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8

8

创新

能力

7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3.8

65

8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81

3左右

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2.76

22

10

高新技术企业数

1444

1300

11

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0以上

民生

幸福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78

4

13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

8.5

同步经济增长

14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8

98以上

1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8

98以上

16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

%

>95

90以上

17

人均预期寿命

82.72

80左右

18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2.97

2.8左右

民生

幸福

19

居民体质合格率

%

95.9

96以上

20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51

50

21

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25.7

30

22

现代教育发展水平

%

91.26

90以上

23

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3.78

3.8

24

每千人食品抽检率

批次

5.5

5以上

区域城市发展

2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2.5

75

26

建设空间比例

%

27.3

28以内

27

生态空间比例

%



28

能源

环境

2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0.39

根据国家、省目标任务另行下达

2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

4.65

3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

立方米/万元

37.06

3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下降率

%

21

30.9

32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

化学需氧量

%

12.18

17.91

二氧化硫

%

19.38

20

氨氮

%

13.26

21.34

氮氧化物

%

16.20

20

33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

63

70以上

34

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率

%

26.39

33

35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

%

50

70左右

能源

环境

36

林木覆盖率

%

26.4

25以上

37

城镇绿化覆盖率

%

43.12

40以上

38

城镇污水处理达标率

%

100

100

民主

法治

39

法治政府建设满意率

%

98.25

90以上

40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

95.5

98以上

41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11

14.5

42

公众安全感

%

97.79

90以上

43

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

%

99.13

85以上




注:1.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现代教育发展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三项指标为2017年数值。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两项指标省相关部门暂停公布数据,生态空间比例无法取得统计数据。

3.全员劳动生产率指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法治政府建设满意率指法治建设满意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