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说明
发布日期: 2019-06-27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说明

——2019年6月26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汤如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有关情况。

在《规划纲要》实施进度过半之际,为深入了解规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客观评价发展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根据《常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及工作安排,由市发改委牵头开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

一、关于工作开展情况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作:

一是部署阶段。2018年一季度,我市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经征求市各重点专项规划责任部门和各辖市区意见后,4月底形成了《常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常政办发〔2018〕50号),对工作流程、部门分工等进行了明确。

二是起草阶段。建立《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群,与各相关评估单位密切联系、跟踪进展、提供帮助。2018年底,在汇总各部门评估材料和重点专项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初稿)。

三是完善阶段。今年上半年,对评估报告(初稿)修改完善后再次征求了部门意见,目前已经根据部门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计划审查专家对《规划纲要》提出的部分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专题视察调研。

二、关于《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评估报告》时间段为2016年至2018年,采用指标、项目、任务“三位一体”的评估方式,严格对照规划目标,评估完成情况,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侧重于评估《规划纲要》推进中的亮点、重点和对难点的突破,并根据形势变化提出下一阶段完成规划目标的政策建议。

《评估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主要指标完成进度、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和下阶段主要措施。

(一)主要指标完成进度

《规划纲要》设定了经济转型、创新能力、民生幸福、区域城市发展、能源环境、民主法治六大类46项主要指标。到2018年底,主要指标完成进度情况良好。一是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情况良好,共计14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30.43%,分别为经济转型类1个、创新能力类2个、民生幸福类5个、能源环境类3个,民主法治类3个。二是达到时序进度指标符合预期,共计19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41.3%,分别为经济转型类1个、创新能力类1个、民生幸福类7个、区域城市发展类1个、能源环境类8个、民主法治类1个。三是落后于序时进度的指标有10个,占指标总数的21.74%,分别为经济转型类3个、创新能力类1个、民生幸福类1个、区域城市发展类1个、能源环境类3个、民主法治类1个。其中,因环境变化、基础条件等原因预计有4项指标在规划期末难以完成原定目标。

另外有3项指标由于省相关部门暂停公布数据以及统计口径问题无法计算进度。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1.聚焦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十三五”以来,我市紧盯实体经济,突出质量效益导向,突出发展后劲培育,突出业态模式创新,全力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发展导向,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趋势明显。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连续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提升年”“增效年”活动,不断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推进机制,重大项目对产业链发展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良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速,共享经济加快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正加速成长为发展新动能。

2.聚焦创新驱动,有效转换发展动能。“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发展动能转换积蓄动力。一是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型园区建设水平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创新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双创示范基地及众创空间效应有效发挥。二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等重大奖项。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提升。制定实施科技创新“1+3”新政,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

3.聚焦改革开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十三五”以来,我市顺应改革开放的新趋势新要求,加快构建发展新体制,全面融合开放新格局,以改革开放的新提升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三去一降一补”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农村土地、金融改革、资源集约利用等重大专项改革试点破冰前行。二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政府“转职能”,扎实推进“网上办”,深入开展“集中批”,创新实施“联合审”,涉企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办理事项不断缩减。三是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积极引育国际化企业,大力促进外贸加快向“优进优出”转型,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开发区升级和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不断扩大区域开放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4.聚焦协调融合,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市围绕建设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优化城乡布局、提升城乡功能、塑造城乡品质,区域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一是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鼓励引导辖市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推动中心城区落实精明增长理念。二是城乡一体不断提升。编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重点城镇提升发展,加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三是城乡功能不断完善。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推进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升城市畅通水平和公用设施服务水平。四是乡村振兴加快实施。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5.聚焦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工作,推进环境功能区划定,严格管护生态红线。二是美化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实施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退化湿地修复等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三是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被评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四是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探索绿色制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五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排污许可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6.聚焦富民惠民,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聚力解决影响百姓生活的“关键小事”,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培训机制,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强化重点人群就业帮扶。二是完善社保体系。统筹完善社保制度,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待遇。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健康常州”建设,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文体服务供给等。

7.聚焦社会文明,健全区域治理体系。“十三五”以来,我市认真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扎实推进文明常州、法治常州、平安常州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持续推进全域文明城市建设。出台《常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报告和草案,深化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开展道德讲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提升法治常州建设水平。地方立法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加快推进,出台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政府合同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市场监管、农业管理等8个领域全面实施综合执法。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出台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平安常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深化社区多元治理,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特殊人群救治、救助、监护等制度。

8.聚焦重点难点,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有力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创造性推进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向现代化征程顺利迈进。一是打好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密切关注企业潜在风险,打击非法集资、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着力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积极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巩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制定攻坚行动方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流域水环境治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程。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深入防治其他污染。三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制定实施《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扶贫政策保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深化老区结对帮扶,探索保险、光伏等创新扶贫方式。

(三)下阶段主要措施

“十三五”后半期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研判、精准施策,围绕“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重大主题,推动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1.当前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十三五”规划实施总体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在落实的路径和举措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规划实施还面临新旧问题叠加、长短矛盾交织的局面。一是经济下行与转型升级压力并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呈现出每年逐步放缓的态势,产业发展有高原无高峰,新旧动能转换还不顺畅,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四新经济”总体上还是“小而散”。二是民生与生态环境领域短板明显。主要表现在民生改善压力增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优质服务产品供给还不够丰富;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严峻。三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暴力恐怖、网络安全、经济金融、涉访涉稳、公共安全等方面还有不少新风险新挑战,乡村建设相对滞后带来不少农村社区治理问题,在全国、全省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改革还不多等。

2.下一阶段面临的发展环境。总体判断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交织,但我国经济总体韧性强、潜力大、活力旺的特征不会变。一是国际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有利因素是全球经济出现稳定向好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不利因素是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市场、企业生产投资、进出口贸易等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民经济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进展顺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增长红利不断释放等。

3.重点工作建议。

一是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升有效投入水平,全力招引一批旗舰型、税源型、富民型重大项目和先导型、科技型精致项目,推动形成“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的结果导向,进一步优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加快促进重大项目投产见效。提升外资外贸支撑水平,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持续优化投资软环境,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鼓励重点企业扩大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消费升级,推进“旅游明星城市”建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等。

二是落实国家、省重点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做好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和对接南京都市圈发展两篇大文章。推动跨江联动发展,借助常泰过江通道建设契机,加强与泰州区域合作共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落实大保护要求,加快推进新北区“常州长江大保护沿江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实验区”建设。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完善企业“走出去”咨询评估、风险防范以及金融、税收、外管等支撑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推进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各类园区“一特三提升”发展,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科技与产业融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模式创新,支持企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发展智能生产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

四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持续深化“3550”改革。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深化部门“一窗受理、一窗送达”和“综合受理、全窗通办”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标准化、动态化管理,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动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探索“城市+信用”发展。及时兑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减负、轻装上阵。

五是打赢三大攻坚战。重点防范化解三类风险,统筹推进削减政府债务与投融资创新工作,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打击非法集资等工作。推进精准脱贫取得实效,重点推进造血扶贫,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经济薄弱村,鼓励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倾斜。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根据各辖市区环境承载力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进深度减排、超低排放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扬尘整治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太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用地及工业用地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六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入推进创业就业富民、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三大行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加快普通高中硬件和师资建设,优化学前教育布局。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基层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健全全科医生队伍,探索推进“互联网+健康”以及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推进养老与医疗融合、养老与产业融合,创新“互联网+”“金融+”“保险+”等健康养老模式,提升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健康生命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争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加快《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全区域深化,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创出特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