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区一线、再造常州”的议案

发布日期:2020-05-19 访问次数: 字号:〖


在全国进入新时代和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经济、科技、政治出现的新变化和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新方略、新部署、新政策,面对全国性的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潮的掀起,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全面加快特别是周边地区新理念、新思路、新动作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态势,常州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十分严峻的巨大挑战。不进则退,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掌握住主动权,关键看我们能否真正地、彻底地解放自己的思想!能否在思想理念、区域布局、产业转型、城市功能、重大平台、营商环境上有大力度的突破!特别是在区域布局上进行大尺度的调整、优化,实施“三区一线、再造常州”发展战略。

“三区”,即南部的“西太湖高质量发展先导区”,中部的“中国(常州)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北部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实施市行政中心南移,全力打造“西太湖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将市行政中心南移到西太湖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西太湖地区是常州的地理中心,市行政中心南移将大尺度拉开常州的城市框架。无论是向西向东,还是向北向南;无论是向西南、向东北;还是向东南、向西北,其空间距离都差不多。因此,无论从交通的规划、组织和其它基础设施的规划、组织上,还是从整个区域的管理、运行上看都是最合算、最科学的。

2、市行政中心南移西太湖地区,可以更好地呼应中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从发展态势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太湖方向,一个全新的大“太湖湾时代”正在到来。因此,通过市行政中心南移,全力打造以西太湖地区为“龙头”,延伸发展至长荡湖、太湖、天目湖地区的常州未来发展“新高地”,必将使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赢得竞争主动权。

3、市行政中心南移至西太湖地区,可以更好地辐射、带动溧阳、金坛和常州西部的发展。加快溧阳、金坛和常州西部的发展是常州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接、融入南京都市圈,不是简单地用土地、用空间去对接、融入,更重要的是要用一流的功能、一流的产业去对接、去融入。通过市行政中心南移至西太湖,配之以必要的高等级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和高等学校、高等级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的建设,将有效加强常州市区对溧阳、金坛的辐射、集聚功能,同时也将大大加速溧阳、金坛和常州西部的发展,更好地造福溧阳、金坛百姓。

4、西太湖地区有常州地区最大的水面和广阔的幅地,发展余地充足。无论是从世界上看,还是从历史上看,凡是区域性重点城市或区域核心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较大的水面。苏州、无锡靠太湖和长江发展起来;上海靠苏州河、黄浦江发展起来,目前则重点向长江口和杭州湾发展;深圳发展靠香港、靠深圳湾;硅谷发展靠斯坦福大学、靠旧金山和太平洋;纽约、波士顿靠大西洋,……。西太湖地区,是靠常州市区最近的大水面,水域面积达119平方公里;沿西太湖北、东、西三面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5、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西太湖地区有较好的规划基础。尤其是西太湖以北、西太湖以东地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空间规划做得较好,从而为市行政中心南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6、把市行政中心南移至西太湖,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苏澳合作园区的发展。苏澳园区是国家级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影响到内地与澳门关系的处理,影响到江苏的形象。通过市行政中心南移,将带来大量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创新流和物流,必将有效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7、南移成本低,政策风险小。西太湖地区有大量的花博会遗留建筑和其它建筑,经适当改造,即可基本满足市级机关和部门的办公用房问题。

8、市行政中心南移,可增强常州的域外辐射能力。西太湖地区作为常州未来的政治、教育、科研、文化、经济中心,还可更好地辐射丹阳、宜兴,这也符合省里的发展思路。

9、市行政中心南移,可更好地呼应省里的战略。市行政中心移至西太湖地区,可更好地呼应全省的中轴崛起战略和苏锡常一体化战略。

10、现有行政中心,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20多年前,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市行政中心北移的重大决策,较好地促进了常州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和沿江开发。如今,北移的市行政中心,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应该向南转移、承担新的使命了。

二、优化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全力打造“中国(常州)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

1、合并天宁、钟楼两区为一区。

2015年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对促进中心城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够彻底、不够到位,建议参照苏州、无锡的做法,进一步合并天宁、钟楼两区为一区,新区名称可叫作“中吴区”或“龙城区”,或仍用天宁区(钟楼区)。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融合两区资源,更好地优化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实现“1+1>2”的效果。

2、全力打造“中国(常州)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

一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需要。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批示:“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随后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大运河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质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生(态)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先行区”,正是为了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三廊”部署要求。

二是为了更好地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重大增长极的需要。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大常州。运河是常州的文化之魂、城市之基、经济之摇篮,是常州的文脉和动脉,用老百姓的话讲,运河是常州的“龙脉”。即使到今天,运河还是市区重要的文化、生态、经济、交通资源,仅运河钟楼段两岸的旧厂区、旧小区和城中村面积就达8691亩。总之,运河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常州兴。通过打造“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可以最大限度融合运河两岸的经济、文化、生态资源,发展高端商务商贸、四新经济、总部经济,成为全市重大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三是为了加快打造“龙城第一商圈”的需要。市委明确要求天宁、钟楼等中心城区,要克服缺少发展空间的心态,高起点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以全新的理念、技术和模式,全力提升中心商圈功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城第一商圈”。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必须在对大运河全线、全域资源进行深入全面了解基础上,邀请国际级团队对大运河两岸的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功能配套、文脉肌理、特色风格等,进行高水准的规划设计,全力打造常州甚至苏南“第一水岸”,把运河常州段建设成苏南最美的城市中央客厅、最佳的生态环境、最靓的文化名片、最大的特色街区和国内知名的5A级旅游区,从而才能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城第一商圈”。

3、赋予新成立的新城区以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为更好地释放新城区的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建议赋予新成立的新城区以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包括项目审批、规划审批、用地审批、建设审批、环保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管理、城市管理等权限。为此,对规划、国土等部门还可实施由市级部门的一名常务副职兼任新成立的新城区部门正职,以有利于统一管理和高效管理。

4、积极实施大尺度、高起点、高品质的城市有机更新。

以大运河(含运河主线、关河、南运河、南市河、东市河、大湾浜等)为主框架,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分期分批对老市区内的老小区、老厂区、城中村进行大面积、高起点、高品质的有机更新和城市“双修”,全面改善老城区环境质量,大大拓展发展空间,有效增强城市和产业服务功能,大踏步提升城市能级、经济密度和居民幸福指数。

5、成立高级别的“中国(常州)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领导小组和运营实体。

为有效推进“中国(常州)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先行区”建设的整体工作,主要负责区域整体定位、总体规划、重要政策、重大项目的确定和制定,负责重大关系的协调、重要人事的安排等。同时,成立“大运河投资建设集团”,重点负责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开发、运营、管理工作,将现分散在各个投资集团手里的运河两岸资产都划入“大运河投资建设集团”统一运作。

三、加快提升服务能级和产业竞争力,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市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在经过27年多的发展后,应尽快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发展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根据世界科技、产业发展态势,对接国家科技产业政策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城市产业分工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1-2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更好地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和沿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2、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突出1-2个产业方向,集中要素资源,加快培育规模在1000-3000亿左右,具有全球性领先技术、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影响力的超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其内部必须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总部、总装、销售和运营、结算应在常州,研发、设计和关键部件、核心模块制造原则上也应尽量在常州,部分研发也可放在外地甚至境外。以此有效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3、加快发展港口型经济。新北区集中了我市最好的港口资源,包括长江深水港、航空港、内河港、铁路货运港等。要在认真研究港口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制定更为专业化的港口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先进竞争力和产出力的港口产业集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常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