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强对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工作 进行监督的议案” 处理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1-11-01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强对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 处理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2021年10月28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常州市科技局局长 李  磊

受市政府委托,下面就我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一号议案”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今年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关于加强对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和“关于听取扶持常州科教城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情况的议案”,被合并为“一号议案”。陈金虎书记在市政府工作期间专门对议案办理工作作出批示,分管副市长第一时间召集会议进行部署。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把推进落实“一号议案”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办理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并将议案办理与贯彻落实全市创新发展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推进“532”发展战略实施结合起来,确保中心工作和议案办理工作协同推进。工作开展以来,议案办理得到了市人大的关心和指导。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耀钢、副主任陈建国、党组成员徐新民等领导同志多次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帮助我们推动工作。在市人大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围绕“创新链与人才链双向融合,产业链与资本链双轮驱动”,打造全域创新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议案的办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在抓好政策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

为落实“一号议案”提出的“加强顶层设计,建设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议,年初在制订创新政策时就把“重大创新平台、双创载体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与做强做大”等作为重要内容,并牵头抓好“创新工作专班”相关任务的推进。一是抓责任分解。把“实施意见30条”分解为112项工作任务和34项工作指标,将“创新政策20条”细化形成31个配套实施细则,并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二是抓政策宣贯。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创新政策的知晓面和覆盖面,累计举办创新政策解读会12场次,线上线下参会超万人次,发放政策汇编近6000册。并于9月份推出了“创新常州”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三是抓兑现准备。搭建全市统一的创新政策速兑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进行实时比对,实现政策兑付“非申即享”,更加便捷方便。

二、在抓好平台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

针对“一号议案”中提出的“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专业性科技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应用型产业创新平台;以高校为依托,建设基础性科学研究平台”,市科技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商议“龙城实验室”建设方案,明确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高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着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奋力迈进。目前,市政府和南航已经签署了共建龙城实验室合作备忘录,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二是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碳纤维产业链,正在和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就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事项对接沟通,积极推进国家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同时,实施好天目湖储能院、安泰创明研究院、长江智能研究院、中汽研(常州)工程研究院、航天云网研究院等一批省科技厅立项支持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制订个性化培育目标和绩效评价规则,推进26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单位加快项目建设。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宏发纵横、星宇车灯、中车戚研所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在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评级与经费支持;引导格力博、新誉集团、洛凯股份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今年新增联合创新中心11家,列全省第一,目前已累计建设32家,列全省第二。完成推荐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新增启动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家,完成2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考核,将对绩效评价优良的项目进行奖励支持。同时,聚焦集成电路、5G通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新建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家在常高校重点实验室。其中,常州大学入选2021年江苏高水平建设高校名单。

三、在抓好企业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

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助力高企队伍扩容,带动科技企业梯队升级进阶。一是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梳理高企认定8类33个问题清单,针对性开展申报政策解读、在线空中小课堂、高企门诊及申报材料辅导会等30余场,三批共推荐申报企业2081家。制定市级瞪羚企业认定实施办法并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认定。组织申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5家,总量同比增长150%。二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29项,市级项目590项。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推进重大项目98项,上半年完成投入14.98亿元。其中,新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上半年完成投入5.69亿元。三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牵头推进新型碳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链,对链条上下游逐一进行调研,建立了产业链骨干企业库,排出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长短板清单。以协会、联盟等产业创新组织为纽带,策划组织联盟对接交流活动5场。

四、在抓好创新生态上动脑筋、下功夫

针对“一号议案”提出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和法制环境,市科技局着力优化创新服务,厚植创新生态。我局推出的“放管服”四项清单获得胡广杰副省长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示范。一是激发科技人员活力。开展“深入基层、改进服务、推动落实”大调研和“减负行动2.0”,先后走进5家高校院所和61家创新型企业,针对20个制约创新的问题清单逐一提出破题之策。修订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围绕提升科研自主权、简化项目过程管理、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和尽职免责机制等29个方面,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开放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中以、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以“智汇龙城 创赢未来”为主题,举办“2021常州国际创客周”,组织主题活动与24场专题活动,集中签约16项科技与资本、创客与载体项目,合作金额达3.4亿元。深化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全方位合作,通过创新平台新引进高端人才522人。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推动6家合作银行与政府相关部门就“创新贷”进行签约,10家企业获得各类贷款、授信等,累计签约金额超4亿元。三是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资源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组织我市1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领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创新券1220万元,与省平台按1:1联动支持中小微企业研发创新。累计46家科研服务机构将其先进仪器设备纳入省大仪网平台开放共享,列全省第二。

下一步,我们将对照议案中三个方面11条建议,紧密围绕常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的目标,以“创新无止境、永远在路上”的不懈追求,当好“店小二”“急郎中”,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确保“一号议案”高质量办结。

一是创新体系再完善。建立完善工作体系,立足“十个一”,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内涵深化、充满活力”的工作格局。包括形成一个创新运行机制、完善一个创新速兑平台、构建一个融媒体宣传矩阵、设立一个创新专家(院士)咨询委员会、发布一个创新国际化指数、推动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设立“创新常州• 公开课”、打造一个国际化创新活动和展会品牌、开展“科技外交官常州行”系列活动、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科技工作者队伍。

二是机制创新再深化。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双创载体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进一步深化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创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创新+资本+人才+开放+融合”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把孵育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作为创新创业载体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按照评价结果进行奖补。

三是工作举措再加力。鼓励各板块出台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支持政策,突出重大平台的发展成效和引领示范效应,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加快布局和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研究院和企业实验室建设,孵化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产业化项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