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我市法院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2023-06-26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我市法院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6月26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主任  孙春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司法服务质量,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行为规制与精准有力的法治保障,是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重要职责。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5月下旬,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我市法院加强法治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丰疆智能、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在武进法院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市中院和新北、武进法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持续深化高质量司法实践,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高起点站位,市场主体认同感不断提高。站位决定方位,思路决定出路。我市法院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聚焦“两湖”创新区和新能源之都建设,高点站位、高位谋划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是组织领导有力。自上而下成立了服务保障“532”发展战略专项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出台了《为“532”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开展全力推进“532”战略护航、审判质效进位、宣传调研突破、智慧法院升级、机关作风提升“五大行动”,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形成了大抓强推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制度配套。市中院制定出台服务和保障常州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等一系列司法政策文件。各基层法院围绕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热点问题,出台相应规范性文件,有力提高了司法服务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三是职能机构健全。在市中院单独设立破产审判庭,建立公益管理人、公益强制清算等制度,破产审判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为所有基层法院新增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赋予金坛、经开、溧阳等3个基层法院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实现各板块管辖权全覆盖,积极回应了市场主体日益旺盛的司法需求。四是注重创新实践。创新预防前置理念,开展“企业把脉问诊治未病工程”,编印《企业公司治理风险防范100条》,精准指导企业合规管理。创新“一条龙”商事解纷模式,“司法指导、商会牵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创新“诉讼保”业务,既有效保护优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有效保障权利人债权实现,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质量司法,市场主体获得感稳步提升。我市法院始终致力于改善司法保障质效、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提高纠纷解决效率,以公正、快捷、低成本的高质量司法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获得感。一是诉源治理触角前伸。坚持“诉调对接、诉非联动”,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专群结合、多方参与的立体化诉前纠纷调解机制。推动成立了116个覆盖村镇、社区、网格的基层法官服务站,打造“左邻右理”法官服务站和“法星民情”工作室等基层调解品牌。与相关部门、院校和行业协会联动,成立45个专业领域调解组织,聘请380余名专业调解员,联合常州大学成立“非诉讼研究院调研点”,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疏导端用力。二是审判质效提升明显。逐级签订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审判质效责任状,建立审判质效、重点案件督办、跨部门专业法官联席会议等制度,健全案件智能监管,遴选业务骨干建立审务督察人才库,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数创历年以来新低。严格落实案件繁简分流机制,配置民商事案件速裁团队,通过速裁程序化解了56%的二审民商事案件。与公安局、检察院联合成立6个刑事速裁中心,受理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4天,大幅提升了审判质效。三是智慧诉讼持续推进。市中院与科大讯飞、科达公司、通达海公司、常州电信合作,开展了基于5G通信技术支撑的移动诉服、移动审判、移动执行、移动管理“四智融合”智慧法院建设。在司法实践中积极运用高仿真、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提升诉讼质效,回应司法新需求。

(三)高效能治理,市场主体活跃度持续激发。我市法院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为导向,充分发挥破产审判“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功能,实施严格、高效、平等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要素合理配置和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是破产审判全面提速。运用网上听证、线上申报、线上审核、网上拍卖等手段,加快案件审理进程,3年来新收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1129件,审结1131件,化解不良债权513亿元,盘活土地、房产超668万平方米,安置职工5690人。简化“执转破”案件办案流程,“以破促执、以执助破、执破一体”,畅通低效劣质企业出清渠道。二是诚信主体脱困重生。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积极引导当事人采取债务重组、预重整、重整、和解等方式,多渠道化解债务危机,盘活经营资产。审理的江苏朗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被省高院评为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开展类个人破产改革,促进诚信被执行人重新恢复生产、经营能力。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有力。积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司法保护需求,严格落实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工作举措,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依法施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严厉打击商标攀附、仿冒等不诚信行为,对源头侵权、重复侵权或以侵权为业等,依法加大惩罚性赔偿判赔力度。相关判例入选省高院年度推进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四)高水平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日益改善。我市法院牢固树立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理念,积极将企业“需求清单”转化为司法机关的“履职清单”,完善机制建设,延伸审判职能,努力提升市场主体对司法服务保障的满意度。一是诉讼服务全域通办。坚持站在市场主体角度设置和升级诉讼服务场景,全力推进“龙城e诉中心”建设,实现诉讼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形成全市法院“一窗通办、一站全办、跨域联办”的一体化全域诉讼服务模式,被评为市第十四届“政法工作创新创优”一等奖。二是司法公开持续深化。常态化落实文书上网、庭审直播、执行信息、审判流程等司法公开要求,定期发布“全市法院助力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优秀案(事)例,充分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司法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双向互动深入推进。为全市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法治体检,针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的法律风险,及时提供风险防范法律指引260余条。组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高管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共同研讨新能源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上市过程中的法律难题,让企业家亲身感知司法、亲近司法、信任司法。四是府院联动深入开展。聚焦“532”中轴枢纽建设,主动对接市住建局、交通局等职能部门,高效化解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妨害排除等纠纷266件,合力护航项目顺利推进。聚焦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与市住建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妥善化解金坛“新天地”、武进“美邸华庭”项目等多起群体性纠纷,助力“保交楼、稳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法院为改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是对标“532”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在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保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办案人员对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与我市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不同程度存在就案办案、机械办案,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等惯性思维。

(二)审判工作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公正仍是当前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突出问题。立案时间长、审理周期长,导致企业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胜诉却遭遇执行困境。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举证难度大、维权周期长、赔偿数额低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服务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囿于客观条件限制,我市法院争取最高院知产、涉外等领域试点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保护新产业新业态的力度和广度。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的司法流程还有待完善,相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亟需健全,在为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涉案财产处置和保全措施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专业队伍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当前涉营商环境案件大多与破产、知识产权、证券期货、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等有关,专业性较强,我市法院人才储备尚不能完全满足办案需求,亟待加强对专业队伍的充实与培训。

三、有关意见建议

习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涵盖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要素的系统工程,涉及观念转型、体制改革、制度重构、职能转变等诸多方面。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各方同心同向、各种措施多管齐下,聚焦短板和弱项,用系统思维去定方向、补短板、优环境、增活力。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聚焦我市“532”发展战略,“两湖”创新区和新能源之都建设等重大布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真正把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功能作用发挥到位,把成效落实到有效维护社会关系稳定和生产生活秩序安定等方面,努力做到重法度而不失温暖、重程序而不失效率、重真情而不失分寸,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创造,为常州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进一步增强审判质效。要积极争取专利权纠纷管辖权,推动设立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机构,加快环境资源审判法庭设立,增强涉营商环境案件审判专业能力。持续加大知识产权民事和刑事司法保护力度,着力破解“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等突出问题,更好释放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智慧法院建设的成果优势,巩固拓展繁简分流、司法公开等机制的改革优势,推动涉企纠纷网上办、一次办、专业办、高效办。完善市场主体的救助和退出机制,对“僵尸企业”加速出清,对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积极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助力重新焕发生机。扎实推进涉企案件执行,及时高效兑现企业胜诉权益。综合运用教育督促、指导帮扶、失信约束措施,精准帮助失信企业信用修复。

(三)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要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办案程序监控和质量评查,推进执法司法办案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强化监督执纪,提高司法效率,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深化“分调裁审”工作,发挥诉讼与商事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配合协调作用,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种纠纷解决方案和途径。创新司法延伸服务,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指引作用,经常性开展多发案件巡回审理、典型案例定期发布等活动,引导市场主体在法治轨道上规范经营、维护权益、化解纷争。加强统筹协调和联动协作,整合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执法司法资源,有效落实服务保障营商环境提升的各项工作措施,推动形成“依靠党委、各方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分类、分阶培养机制建设,细化岗位职责分工,充实专业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加大轮岗交流、挂职锻炼、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办理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破产、金融等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大兴调研之风,加强对涉营商环境法律问题预判研究,聚焦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数字经济发展、产权保护、金融风险防范等,帮助企业改善经营、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坚持严管厚爱,落实主体责任,公开接受监督,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宗旨,锻造过硬队伍,为推进我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决战高质量高水平“万亿之城”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