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完善提升常州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的政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24-01-15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随着常州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整体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但同时存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高水平科创平台不多、科技型企业主体总量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常州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课题组提出了实施提升常州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136”战略。

一、锚定“一个中心”

聚力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聚焦“三个维度”

空间维度:推进以常州科教城为核心,全域联动、全域协同的“一核多区多园”的科技创新布局。

产业维度:围绕常州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布局创新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双链共生融合发展。

要素维度:推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支撑等全要素的协同共建、集聚发展。

三、实施“六大行动”

(一)实施基础研究“夯实”行动

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启动建设市级基础研究基地;依托在常高校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项目,重点支持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等发展需求的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力军作用。以国家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为引领,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专业;鼓励在常高校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系统性应用基础研究。

引导企业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鼓励企业根据现实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完善政府引导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直接支持。对于有市场前景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探索“政府+企业”、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导企业进行前瞻性部署;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强化激励与考核,从源头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二)实施科创平台“攀登”行动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氢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等产业前瞻技术领域,继续大力引育重大科创平台;推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争创国家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推动科创平台升级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支持领军企业或领衔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全市有效资源,高标准建设龙城实验室,有效应对行业基础研究重要共性问题。

推进存量科创平台提质增效。鼓励龙头研发机构牵头并吸纳中小研发机构参与,组建研发共同体,以新机制新模式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重点产业领域融合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深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促进重点平台持续发展。

推动科创平台集聚化发展。建立科创平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体系,形成“一核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以科教城为核心,常高新和武高新为聚集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为支点,引入高水平科创平台及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合作紧密、运作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产业体系。

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务聚集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针对常州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构筑研发设计、加工试制等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完善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功能。

(三)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

打造领军企业。重视氢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领军型企业的培育;加快与上海、南京等地区合作,引建或合建互联网共享、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策源能力。

加强高企培育。建立高企培育工作挂钩联系制度,高质量推进高企培育和服务,重点培育新能源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对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奖励,对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中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有效激励。

强化科小招商。积极拓宽招商推广渠道,加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瞄准重点领域和潜在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承办国家、省级双创大赛,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优质人才团队、创业项目、科技企业加速集聚。

(四)实施创新人才“燎原”行动

加强引才育才机制建设。更多运用活动引才、以赛引才、资本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遴选人才项目;探索创建人才综合体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优化政策服务供给等为目标,构建全链条式科技人才成长平台;做好创新人才服务工作,联合大型创新平台,开办创新公开课,为青年人才搭建分享与交流平台。

加速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招引领军型创新人才、青年科学家等高端创新人才;落实海外智力引进方案,针对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以及核心技术问题,打造高科技人才本地创新创业特区;发挥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作用,集聚一批重点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引进高端科技服务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打造衣食无忧的暖心环境;构建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人才政策的定向推介;构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评价导向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制。

(五)实施科技金融“赋能”行动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做好科技金融发展规划和落地实施方案;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创新领域、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发挥创投机构的资本引领作用,引导各类资本向重点产业创新领域投资。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加快“常信贷”扩面增量,为创新担保转贷提供足够的支持;深化科技园区集合贷、信用贷款等多种科技信贷创新试点,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全面服务;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引导基金;加大企业上市培育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在“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资本市场挂牌交易。

推进科技金融数据共享。构建归集、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数据收集及使用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长效机制,做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并采取常态化防护措施,提升数据保密性;建立健全数据清理机制,明确对象、流程、方式和要求。

(六)实施创新生态“优沃”行动

推进开放创新合作。为新能源等企业前往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并创建海外研发机构提供支持;组建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以重点产业链研发需求为核心,加快新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龙头企业创建共性技术创新联盟;依托科教城引入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国际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国际间知识产权合作,优化国际知识产权奖励政策,为企业进行国际知识产权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优化科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科技创新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新型科研管理机制,针对具有一定实力的研发机构尝试进行市场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

加快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完善科技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为各类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优化行政和司法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模式,强化对科技服务期间科技成果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护航区域创新发展。

(来源:常州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课题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