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日期: 2009-01-14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如何切实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和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为每一个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条件和发展机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成绩

  多年来,我市把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把均衡发展放在教育发展策略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教育现代化为旗帜,以政府责任为保障,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校布局,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以来,我市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科学编制教育布局规划,按区域和施教人口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结构,按教育现代化标准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调整和撤并了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农村村小和薄弱学校,全市中小学由“十五”初期的799所调整到2007年的403所,调整比例达49.5%。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是村小的撤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规模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我市积极开展优质学校创建活动,努力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的受益面。到2007年,全市省级实验小学由2000年的23所增加到102所;省级示范初中由2000年的12所增加到73所;三星级以上高中由2000年的13所增加到32所。省级优质中小学比例达51%以上,就读学生比例达64%以上。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设施,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以及“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分级负担”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市教育经费得到了持续稳定增长,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由2002年的21.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60亿元,增长97.25%;全市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含城市附加)由2002年的10.6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64亿元,增长141.67%,到2007年,全市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了法定的“三增长一提高”的要求。为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近几年,我市实施了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金边工程”、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理化生史地实验设备、体育、艺术教育器材、图书资料“四项配套”工程,大大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均等的教育设施条件。2007年,我市以率先基本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力度,各辖市(区)共投入配套经费1亿多元,使全市所有中小学教育装备均达到了省三类标准,其中,271所学校达省二类标准,占全市中小学的67%以上。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我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策略,不断提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教师逢进必考,将优秀师范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考核奖惩制,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建立了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利用以市内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提供智力支持的“春晖工程”,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建立了优秀教师成长五级阶梯制度,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形成了骨干教师群体;制定和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促进了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学历的提升。到2007年,全市中小学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44%、98.28%和99.79%,各项达标率均高于全省水平。

  4.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我市按照《教育法》和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把加强法制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方向,切实推进依法治教进程。我市从2006年秋学期起,年均投入1亿元专项经费,全面实施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学校不设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大力实施“蓝天计划”,通过不断加大公办学校吸纳力度、政策保障力度、经费投入力度、一体化管理力度,推进民办蓝天学校与公办学校“一对一”帮扶结对等措施,到2007年,全市10.4万名流动儿童少年100%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接受义务教育,其中78%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切实保障残疾智障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全市残疾智障儿童入学率达99.8%,并全部实行了免费教育。

  二、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市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现象,城乡间、区域间和学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落差,有些方面的落差还有加剧的趋势。这些问题大多是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中产生的,如果不认真研究解决,将影响我市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教育经费配置方面:一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难以达到法定的要求。多年来由于缺乏财政超收收入按比例追加教育经费的机制,决算与预算安排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差距很大;许多辖市、区政府在教育费附加的安排和使用上不规范,违规用教育费附加顶抵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的现象较为普遍且数额较大;我市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实施了一大批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但政府财政长期以来没有专项资金投入,造成我市教育债务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在办学经费上,城乡间、区域间不够均衡。以2007年各辖市、区生均公用经费为例,我市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的是新北区,分别为小学639元/生年、初中803元/生年;最低的是溧阳市和金坛市,分别为小学330元/生年、初中470元/生年和小学325元/生年、初中502元/生年。农村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明显低于市区。同时,按照我市规定,为减轻农民负担,金坛市、溧阳市不能收取的“社会实践活动费”(小学200元/生年、初中240元/生年),现在都要在生均公用经费中支出,实际上又降低了农村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许多农村学校因公用经费短缺,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制等无法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师资力量上,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存在着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相当多的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存在着小学教师超编较多,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些学科缺少教师的现象,一些学校不仅音、体、美、生等副科没有专职教师,有的甚至连英语等主课也人手不齐。农村学校因教师编制标准低于城市学校,引进新教师的愿望受编制的限制难以实现。

  在教师福利待遇上,由于近几年分配制度的调整,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种利益调整必然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而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非工资性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同等教师的年收入大不相同,影响了师资的流向和积极性的调动。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断向强校、向城区流动,通过社会招聘,向公务员队伍靠拢。这种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的现象,使校际间的师资力量配备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的失衡发展,让许多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孩子不能享受与城镇孩子平等的教育条件。

  3.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我市虽然实施“蓝天计划”多年,各地也作出了较大努力,但目前我市仍有2.2万多名流动儿童少年在34所民办简易学校就读,约占全市流动儿童少年总数的22%。其中,武进区17所,在校学生11865人;天宁区12所,在校学生7748人;钟楼区5所,在校学生2727人。这些民办简易学校大部分办学设施条件比较简陋,安全、卫生存在许多隐患,相当多的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课程设置也不齐全,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些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升入公办初中后,将难以完成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而且作为弱势生源,这些学生绝大多数进入城市周边的农村和薄弱学校后,使农村和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更趋弱化。

  三、对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而政府要落实这一责任,关键是要建立与时俱进的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落实《教育法》关于教育经费“三增长一提高”的规定,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的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严格教育费附加的使用范围,有效制止并查处用教育费附加顶抵财政预算内拨款的违规现象,确保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经费投入上对农村和薄弱学校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支持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按城市发展规划、人口分布情况和未来生源数的测算,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规划,在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时,充分考虑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的因素,尽可能挖掘潜力,扩大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加大公办学校的吸纳比例,依法为外来人员子女在本地区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平等的条件;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办简易学校进行必要的整顿,无法满足办学条件的予以取缔。对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的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要实行政府“交钥匙工程”,即将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由财政拨款,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参与项目管理,建成后交学校使用。再次,要逐步提高公办教师的福利待遇,缩小公办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将教师奖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同一区域内同类教师同等待遇,为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和统一调配创造条件。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基本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力量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和待遇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以尽快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严格按照规定为所有中小学(包括民办简易学校)配齐合格教师,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和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同一区域内资源共享,对各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建立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实行强弱学校对口、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接交流或组建教育集团,形成强校带弱校的多种办学模式;在师资培训上,应优先考虑农村和薄弱学校一线教师及城镇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应增加农村教师评定名额,适当放宽评定条件,鼓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教师评职和晋职时,必须有在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以引导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执教;在福利待遇上,要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奖金比例,对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相应的交通费补贴。同时,要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定期组织有关专家、教研人员对一些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和业务指导,尽快改变农村和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

  3.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理顺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市、区两级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仅造成了市属学校与区属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而且也影响了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和规划的实施,使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均衡的配置,学区难以合理划分。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基础教育“分段办学、分级管理”和义务教育“以县(区)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尽快调整城区教育管理体制,将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下放给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将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普通高中收归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尽管现阶段将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初中学校放下去后,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力量上还不完全具备管理这些初中的条件,但只要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城区初中的教科研工作及招生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调整和配备好管理力量,同时,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市财政部门对下放学校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和教育费附加等作相应的调整,划拨给下放学校所在的区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使用,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就能够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一体化,促进城区教育布局规划的分级实施、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义务教育阶段学区的合理划分。

  课题组负责人:赵忠和 周源 蒋峰

  课题组成员:薛焕炳 周铁成 徐嘉南 季春雷 祁丽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