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争创环境新优势打造生态新溧阳
发布日期: 2009-01-14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市建设就是以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今年是溧阳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关键之年,为加快生态市创建工作,确保生态市建设取得成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课题组对生态市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生态市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生态市创建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抓好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工作机制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部署。市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设立办公室,负责创建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推进。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了生态市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市政府对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实各镇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形成了严密的责任分工和工作落实机制。三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实施了《建设国家生态市工作方案》,加快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相继出台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市、镇两级加强了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设立了生态建设资金、天目湖水源地保护专项基金。四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政府把环境优美镇创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等事关生态市创建的重点和基础性工作,纳入了政府30项重点工作范畴,实行督查督办制度。此外,市政府还专题召开现场观摩会,督促推进水环境整治、环境优美镇创建等工作。

  2、生态经济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化工、建材行业专项整治为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市已关停并转化工生产企业108家。关闭29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11个废弃宕口实行生态修复,轧石机、石灰窑也按计划关停到位,水泥生产线低温余热发电得到普遍采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试点推行循环经济,大力实施COD和SO2减排工程,至6月底,累计削减COD2165吨、SO21152吨。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3家、ISO14000环境认证企业28家,实现“零排放”企业3家,万元工业产值电耗同比下降19.94%。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组织开展了工业园区环境专项整治,经济开发区编制完成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污水收集管网基本改造到位。积极扶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0.9%。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面积达72万亩,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262只。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将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推行沼气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夏熟作物秸杆还田面积25万亩,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氮肥、农药减施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基肥使用配方测肥面积40万亩,全市45万亩机插秧秧田全部采用无污布全程覆盖,可减少农药使用27.65吨。编制完成了全市29家规模养殖场的环境整改方案。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全面开展旅游区环境达标活动,建成了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西郊森林公园、南山万亩竹海、瓦屋山、平桥石坝、王家鸟岛等景区连成一体。富有自然情趣,使人返朴归真的绿色旅游带,旅游业已真正成为溧阳的“无烟”优势产业。

  3、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一是加强水环境专项整治。实行属地管理,流域治理,境内6条主要河流全面实施河长负责制。全面推进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船舶污染整治、沿岸生活垃圾清理处置、水质自动站等工程的实施,完成了29条市、镇河道清淤,并对常州河、赵村河进行了生态修复试点,对竹箦河沿岸的74条拾荒船进行集中取缔,并对全市13条河流和24个重点水质监控断面加大了监测力度。二是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对照生态市考核要求,加快市、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总投资3亿元的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天目湖镇污水处理厂一期、上兴镇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其他各镇污水处理厂正抓紧建设。天目湖污水处理厂一期、盛康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安装化学需氧量、流量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除磷脱氮改造正在实施之中。三是深化镇村环境创建活动。抓好环境优美镇建设工作,天目湖镇已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验收,上兴镇通过调研,正在等待验收。南渡、社渚、竹箦、埭头等镇的创建工作都已启动。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生态村建设步伐,帮助各个创建村编制创建工作方案,完善相关台账,督促实施相应的创建工作措施,提高生态村的建设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省级生态村。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已有74个“三清一绿”村和11个“五化三有”村通过考核验收。四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出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和5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加快实施平桥河、杨村河整治,与广德县建立天目湖水源地保护协作机制,加强全流域保护;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调水、生态户厕建设等多项工程,天目湖集镇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有序进行,沙河水库二期清淤工程提前完成。

  4、生态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加大了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围绕生态市建设,每月编辑生态市创建简报3-4期,大力宣传生态市各个工程的进展情况。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组织开展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集市咨询、学习巡游、环保科普下乡、环保宣传进社区、环保摄影比赛等活动,以各种形式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做好环境信息的公布工作,每天在媒体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定期通报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加强对企业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定级工作,按照“绿、蓝、黄、红、黑”标识评定150家企业的环境行为,并向社会公布。三是深化环保“四进”工作。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和环境友好企业,已建成省级绿色学校8家、绿色社区2家、绿色宾馆2家,常州市级绿色社区5个,绿色学校14家。环境友好企业4家。2007年度全市公众调查环保满意率为89%。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生态市创建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尽管在建设和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2008年要创建成功,还有一定差距,有些工作迫在眉睫,主要表现在:

  1、全民创建氛围欠浓。部门协作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生态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但少数部门和镇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工作主动性和协调配合不够,还没有形成整体联动的推进合力。生态市建设宣传深度和广度不足,全社会知晓度不高,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重视生态建设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氛围需进一步营造。

  2、产业结构和布局仍需优化。我市工业企业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仍占有一定比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结构减排任重道远。同时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扩改建项目不断上马,尽管大部分企业加大了治理投入,实现了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排放总量近期内难以做到增产不增污,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展缓慢,一些镇区还停留在方案阶段,严重影响环境优美镇的创建工作。相当一部分企业污水还没有纳管,城镇排水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未完全施行,尤其是河道周边区域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空白或不完善,多数区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从目前看,全市工业、生活污水总站处理率离创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4、农业面源污染仍需重视。一是化肥施用量绝对值偏高,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在一定范围还存在,易造成氮、磷大量流失,给周边水体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二是畜禽养殖污染根治难。部分养殖场往往未作环评审批就上马建设,治污设施不配套,再加上小规模和散养户占一定比例,养殖污染物综合处理能力差,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三是综合利用率不高,缺少产业化开发,秸杆的综合利用、沼气池的推广和应用比重不高。此外,新建农民新村、农民居住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5、水环境质量达标压力较大。近年来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由于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的影响,以及上游来水水质不够稳定、船舶超航区行使、少数企业偷、漏排、部分河道脏、乱、差未得到有效整治等因素,全市6条主要河流水质难以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区域补偿压力较大。

  6、建设资金压力较大。生态工程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一些镇(区)、企业对建设生态工程与环保设施存有顾虑,生态市建设资金筹措、工程推进难度较大。目前,我市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的数量与创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三、相关建议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分步、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生态市建设氛围。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市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营造全民共建生态市的浓郁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生态市建设责任。现在离创建验收时间很紧,完成任务非常艰巨。市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作,统筹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层层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市、乡(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精心实施,从部门职能出发,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排时间、排进度,层层推进,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全面完成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3、加大攻关力度,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要高度重视各项指标的研究落实,尤其要突出重点,集中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加大对高难度指标的攻关力度。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区域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污水收集管网延伸、雨污分流改造和各类污水纳管工作。同时要抓好已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确保达标排放。二要加强水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好“河长”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进污染物减排,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继续对河道实施周期性疏浚整治,特别要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日常保洁,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三要加快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生态市创建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一般来说,城区和集镇经济、技术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并且有多年工作基础,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广大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污染主体分散,新问题层出不穷,环境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要高度重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村庄整治时要解决农村垃圾的收集中转、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问题,点上抓示范,面上抓整治,点面结合,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取得突破。

  4、科学统筹安排,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牢牢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近期目标与生态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全面地融合起来,以生态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园区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园区产业链、区域配套体系等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增强区域产品配套能力,将生态市的理念落实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之中,逐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5、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能力。市政府要将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环保监管建设专项经费,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要将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抓紧制定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市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严肃处理各类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在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溧阳创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科技合作关系,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6、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要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态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和预报系统,设置污水水质水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提供新的途径。要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完善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全面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

  总之,生态市建设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全市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聚全民之才、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课题组负责人:张艳王庆生

  课题组成员:周建彬包钢王剑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