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2009-08-04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旅游经济放到重要位置来抓,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贯彻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主体”的大旅游发展战略,锐意创新,扎实推进,旅游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规模总量迅速提升。“十五”期间,我市提前一年实现接待游客总数1000万人次、总收入100亿元的倍增计划。“十一五”前三年,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23.1%。200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30亿元,在“十五”计划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实现旅游增加值109亿元,占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四位。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全市已拥有旅游企业400多家,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2.79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4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充分发挥旅游发展规划的龙头作用,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旅游投入,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天宁风景名胜区、春秋淹城遗址旅游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六大重点旅游版块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古运河文化旅游带、城郊休闲旅游带、西太湖旅游区、瓦屋山生态旅游区和金坛城南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建成1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天目湖水电科普园、梳篦厂等工业旅游点,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城市旅游、会展旅游、健身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逐步兴起。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金坛金沙湾体育休闲项目、宝盛园一期,溧阳天目湖景观提升工程及南山竹海温泉度假项目,武进区春秋淹城旅游区综合配套二期、环球数字狂欢谷项目,新北区恐龙谷温泉中心、泰象谷项目,钟楼区缤纷亚洲娱乐休闲城工程,以及“三河三园”等“十大休闲旅游项目”,总投资达11.6亿元,被列为全市五十项重点工程之一,成为我市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常州由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的重要载体,全市旅游产业呈现出城乡共同发展、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三)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强旅行社、出境游组团旅行社、五星级酒店、高等级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建设全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常州和溧阳、金坛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共有旅行社91家,有3家旅行社被评为全国国内旅游百强社,常州国旅名列全国第四;旅游饭店72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17家;景区(点)37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点)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家;旅游车船企业1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生产、经销企业30多家,我市被列为国家旅游业装备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开设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6家;导游人员达2000多人。目前整个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中吃、游、购比重迅速提高,旅游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

  (四)市场管理创新创优。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积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创新举措,服务企业,方便游客,扩大市场,壮大产业。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诚信常州旅游”、“平安常州旅游”和“优质服务岗位”等创建活动;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信息化、网络化步伐明显加快,旅游信息中心、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呼叫中心的发展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展现了常州城市公共服务的软实力。市场宣传促销扎实有效,加强旅游部门与各旅游企业在市场促销上的资源整合,实行立体化的宣传促销策略,联合作战,整体营销,构筑了媒体宣传、网络营销、推介促销、以旅拉旅和节庆活动“五位一体”的常州旅游促销模式。尤其是今年以来,市旅游部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确立了“立足长三角、巩固环渤海、进军珠三角、点击台日韩”的方针,大力推进“百万上海市民游常州”、七城互动客源互送、万人同游长三角、苏台旅游年、“华东五市+常州”等促销活动,争取外地客源,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出台五大举措,优惠市民旅游,精心办好恐龙文化节、国际龙舟邀请赛、“花都水城浪漫武进”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激活本地市场,扩大内需消费。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近几年全市各级政府对旅游工作是重视的,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溧阳、武进、新北等辖市、区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举措新、投入大、见效快;同时,市以及各辖市、区旅游部门无论是对旅游产业的规划、培育和引导,还是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服务和营销,也都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是与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是与“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的要求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足,主要是:旅游经济总量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旅游产品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辖市区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手段不多、力度不大;发展城市旅游、古运河文化旅游工作,尚未真正实现通盘规划、统一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亟待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尚需完善;支持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政府投入虽有所增长,但仍不能形成竞争优势,推介的力度还不够大,城市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还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几点建议

  当前,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既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宏观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和推进社会进步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确立旅游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提升常州城市文明程度,尤其是在省内城市旅游业竞争态势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旅游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到2012年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6 %以上,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从而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要积极顺应国家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和“国九条”旅游业振兴计划,抢抓机遇,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促旅游消费,出台新一轮“十二五”五年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要强化督查考核,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两级联动、以区为主”的工作方针,着重加强对部分辖市区旅游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加大对重点旅游发展项目的推进力度。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细化目标,落实任务,建议市政府在今明两年选择适当时机,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我是旅游业发展再增活力和动力。

  (二)加强开发整合,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做大旅游产业,关键是以休闲度假型项目为载体,深化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一要牢固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建一物、添一景、促旅游,确保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各级政府要从制度上、机制上,保障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规划、建设、交通、水利、农林、文化、园林等部门在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应注重听取旅游部门的意见,安排好旅游要素和服务功能的配置。二要加大延陵西路、南大街商务旅游带、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西太湖休闲旅游区、城郊休闲旅游带等产品开发力度,推进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新天地不夜城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宜游、宜购、宜娱、宜饮、宜住、宜行”的功能区和集聚区。三要着力发展现代新型旅游业态,以各地农家乐以及大剧院、现代体育设施、现代科教城、动漫基地等项目为依托,促进旅游与农林、文化、体育、科教等产业部门的融合发展。四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坚持“政府主投、修旧如旧、创新体制”,高要求、高起点地保护开发好古运河、青果巷历史街区、工业遗存、历史文化古镇等重点项目。五要整合旅游资源,淡化行政区域影响,强化旅游资源整体营销,塑造常州品牌,努力把我市打造为华东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市。

  (三)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营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降低旅游的消费成本、提高旅游的便捷程度,是吸引客源、扩大市场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大力完善配套条件,优化公共服务。一是积极改善旅游交通。在着力构建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对外立体交通体系的同时,开通绿色旅游通道,增加旅游车辆,发展旅游公交,减轻旅游客运企业的运营负担。二是建设平安常州、诚信常州,发展常州餐饮文化,塑造安全、舒适、文明的旅游消费氛围。三是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旅游集散、旅游呼叫等五大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全天候的咨询、求助与投诉服务。四是市和各辖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优惠政策,为旅游企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用地、税收、规费、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提升常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宣传推介的投入力度和策划水平至关重要。为此,要探索建立旅游总收入与促销经费的同步增长机制,继续逐年增加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努力使旅游总收入与促销经费的比例与苏州、无锡两市大体相当。要开辟多元化的促销投入渠道,在督促各辖市、区政府提高宣传促销经费额度的同时,对各类旅游经营单位采取“集腋成裘、整体包装”的办法,探索建立旅游事业发展费的筹集机制。市旅游部门要管好用好有限的专项经费,优化营销策略,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绩效,确保我市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