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市政府关于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
发布日期: 2010-09-03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常州市市长 王伟成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汇报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请予审议。我主要汇报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调结构、快转型、扩内需、惠民生、促和谐,以60项重点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2.2亿元,同比增长1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7亿元,增长25.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6.0亿元,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达到566.5亿元,增长1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5亿元,增长18%。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实际到账外资13.5亿美元,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2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45.2%;全市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其中玉柴重工、晶元光电总投资超3亿美元,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个。外贸出口持续回升,完成进出口总额101.4亿美元,增长54.7%;其中出口70.7亿美元,同比增长49.4%;实际到账外资、外贸进出口、外资设备进口、涉外税收4项指标增幅均位列苏南五市第一。
  (二)结构调整取得进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夏粮总产达到29.8万吨,比去年增长2.5万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12.7亿元,增长27.9%。五大产业实现产值2258.6亿元,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4.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3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2%。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20亿元,增长13%。创意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旅游总收入171.2亿元,境内外游客达到1353.2万人。投资结构得到优化。五大产业完成投资386.4亿元,同比增长29.3%,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从去年的62.3%提高到今年的68.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44.4亿元,同比增长42.1%,增速高出全社会工业投资24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5.9%提高到43.2%。服务业完成投资409.4亿元,同比增长28.3%。十大文化旅游项目、10个重点市场、五大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三)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改扩建、青洋路高架、西绕城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沪宁城际铁路、客运中心正式投运,飞龙东路、中吴大道等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南北新城建设加速推进,东大门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力推进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等环境工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溧阳创建生态市通过环保部技术考核,钟楼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规划通过评审,武进高新区成为全省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区。实施了五大特色绿化工程,新增绿地627.5公顷。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治理县乡河道36条、整治河塘748个。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了“城管百人找差团”活动,共发现了7243个问题,到6月底整改率达到81.5%。全面整治市区主要区域和省运会场馆周边环境,对68条道路进行提升出新。对全市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和市区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秩序进行了专项整治。
  (四)60项重点工程完成良好。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60项重点工程,总体进展良好,呈现推进速度快、完成质量好、特色亮点多的特点。重点督查的30项工程中,达到和超过形象进度要求的有21项,基本达到的有6项。每项工程都严格按照标准,高质量地加以推进,出现了一批精品亮点工程。经济类项目中,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获得批准;新兴产业投入力度加大,戚研所产业园、金源铜业等大项目竣工投产,大钢管、东风微汽、智能电网产业园等进展顺利;金融创新服务成效显著,6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常发制冷、创生医疗成功上市,常宝钢管已通过上市审核。民生类项目中,以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就业岗位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92%、98%;农村养老保险推进速度快,全市新农保参保覆盖率达到86.4%;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上半年分别受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申请655户、353户、551户。环境类项目中,沪宁城际铁路配套工程及沿线绿化全面完成;“三河三园”景观带建成开放;公园绿地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市成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示范区,辖市区全部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市二院(阳湖医院)、三院院区等项目顺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业务用房达标率分别达95%和97%;开展了“全民健身迎省运”系列活动,全民健身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群众性文化演出做到了经常化和制度化,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继续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全力办好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全市新增就业人数5.5万人,新增就业岗位7.9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全部发放到位。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三大社会保险分别净增2.08万人、2.79万人、1.66万人,新农合参保比例达到100%。推进平安常州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强化学校安保工作,社会治安呈现“五降五升三提高”的良好局面。稳步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大力实施和谐安民提升工程,城市重点环节和重点地区治安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回落。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降了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从今年最高月份的35.7%下降到年中的2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最高月份的26.4%下降到年中的22.2%。二是外资项目、大项目不多,投资后劲不足。各地储备的招商项目,尤其是制造业大项目明显不足。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能够对产业和城市发展有带动支撑作用的大项目不多。三是环保压力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水环境、空气质量、噪音控制均有所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环保问题仍然是群众投诉和集访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出现,维稳形势不容乐观。虽然上半年群众来信来访总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集体上访人次增加,征地拆迁、企业搬迁、劳动社保、环境污染、城市建设管理引发的集访群访事件居高不下。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如果说去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则是我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目前,宏观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西方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欧共体国家主权债务问题严重,国内部分出口商品退税率调整、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等,都加大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难度。当然,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世界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努力实现经济高开稳走
   面对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将密切关注经济走势的变化,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势头。
   1.加大项目落实力度。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全力扩大有效投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加大与央企的对接,加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抓好160个市级重点项目、100个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2.稳定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好国家汽车消费、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保持消费市场繁荣兴旺。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努力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创造和激发更多的市场需求。研究制定新形势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新举措,适度调控土地供应,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房地产信息公开制度,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规范房地产销售市场,打击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的行为;鼓励居民购买首套住房和合理的改善性住房,促进刚性需求理性释放。
   3.提升发展外资外贸。加快优化外贸结构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确保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着力扶持重点、培育新点,支持重点企业和五大产业出口,提高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份额。不断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深度开拓欧美日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拓展发展中国家潜在市场。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招商人员多、招商信息多、在谈项目多、落地项目多、大项目多”的目标,引进一批超亿美元、超十亿美元的项目,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4.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全面完成60项重点工程。一是高效推进。所有工程都提前或按期完成,决不拖延推后,并且要确保工程高质量。二是强攻难点。对60项重点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将拓宽思路、努力找到破解问题矛盾的办法和措施。三是强化督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监督60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情况。市重点项目督查组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推进不力、进展不快的项目予以通报。四是市民满意。60项重点工程大部分涉及社会民生,我们不仅要完成目标任务,而且要做到项项工作让市民满意。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提高经济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加紧制定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和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1.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经济转型任务较重的常州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将采取五条措施,切实加以推进。
  (1)搞好规划布局。全省已明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我们将根据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潜力,加紧研究新兴产业的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区域特色。摸清已列入国家和省新兴产业的企业现状,按照现在可以提升的、正在茁壮成长和需要重点发展的、现在还小但按战略方向可以培育的、现在没有但需要重点突破和引进的几个层次进行研究,尽快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2)突出企业主体。发展新兴产业,基础是企业,载体是企业,关键也在企业。我们将围绕“扩、跨、育、引、整”,促进企业投身发展新兴产业。扩,就是促进现有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扩大规模,在各领域打造一到两个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跨,就是引导实力强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倒逼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育,就是对于发展前景好但目前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的企业,加大孵化培育力度,促进做强做大。引,就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大项目。整,就是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品牌提升、与央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各类资源,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3)建设产业载体。抓住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战略机遇,加快“一城两区”、“一核八园”建设,把创新型科技园区建成创新创业引领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创新要素集聚区。一是产业集聚,新兴产业要成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二是平台集合,园区内各类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要成为园区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三是人才集中,园区要成为各类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全市引进的高层次海外创新创业人才要集中在各类开发园区。四是创新集成,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创新制度要通过园区纽带,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五是发展集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提高投入强度、产出强度,使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区、环保生态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4)完善创新体系。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聚焦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三级平台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一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设“一站两中心”。二是发挥科教城“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模式效应,加快三期国际创新基地建设,集聚更多国内外一流科教资源。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今年全市孵化器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争取达到300万平方米,有1-2家孵化器进入国家级加速器试点,把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产业的孵化区。
  (5)创新政府服务。一是政策服务。研究制订鼓励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统筹五大产业、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超常规、强激励、可操作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二是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扩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优质资源投资新兴产业,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发展科技保险,扩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三是环境服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形成强烈的氛围,更要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将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扎实有力的举措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好各类服务工作。
   2.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去年我市户籍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服务业发展速度和层次将快速提升,我们将抓住机遇,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主辅分离的试点工作,尽快制定鼓励主辅分离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依托空港、长江口岸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水旅游,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四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常州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五是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开放中介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促进中介服务繁荣发展。六是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档次和水平。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应有之义,传统产业的提升发展对国计民生、扩大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重点在七个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转,就是转理念、转思路、转发展方式,从以前资源消耗高转到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上来。二是改,就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调,就是进行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四是创,就是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五是“外”,就是大胆走出去、引进来,走国际化之路。六是联,就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与央企强企的合作。七是强,就是加强管理,练内功、强自身,增强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和提升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在,低碳环保、生态智能、和谐宜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潮流,广大市民对城市就业、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坚持一手抓推进城市化,一手抓提升城市现代化。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规划统领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和总纲,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依据和手段。我们将在六个方面突出规划的作用:一是先导性。就是要有超前的眼光和长远发展的理念,不仅考虑城市当前的发展,而且考虑城市的远景发展,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实施分步进行。二是全局性。把常州的发展摆到国家和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大局中来考虑,找准我们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合理确定我们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对全市1864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要做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各区域详规都覆盖到位。三是科学性。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其它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衔接配套。四是综合性。把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综合考虑,统筹协调。五是群众性。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规划制定,规划对全社会公开,让群众议论,吸收广大市民的意见。六是严肃性。高度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改动,确需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2.抢抓机遇快建设。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抓城市发展就是抓经济建设,就是抓扩大内需,就是抓改善民生,因此我们持续、快速抓好城市发展,做到“三城联动、南北一体、东西协调、城乡统筹、功能完善、设施现代、环境优美”。
  (1)加快建设南北新城。南部新城优化“两区两城两湖两园”的结构布局,高标准、高水平完善16.6平方公里核心区,加快推进60平方公里规划区建设,实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的目标。北部新城优化“一城二区三带多组团”结构布局,突出建设城市主轴线和形象展示区,加快高铁场站及周边区域成片开发步伐,努力打造交通快捷便利、城市管理有序、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型城市形象。
  (2)继续提升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以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为目标,着力营造延陵路、通江路、中吴大道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精心规划建设现代化交通综合枢纽区、沿老运河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等特色功能板块,打造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常州综合性客运中心等项目。推进旧城重点地块整体化改造,优化公共资源的区域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3)全面建设东大门。组织东大门交通建设“大会战”,建设和完善东部地区的高等级路网。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大明路、武澄路拓宽改造、潞横路、横芙路、漕上路、中吴大道延伸段、戚蓉路、戚墅堰大桥改造、暨南大道、工业大道等10条主干道工程,实施常焦线改造、戚横公路改线、横林西路及接线、五一路南段、兴东路延伸、泡桐路、东城路改造、华丰路、劳动东路城市化改造、环镇路等10条次干道工程,为我市东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东大门成为常州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4)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九月底前完成青洋路高架、新机场路城市化改造、机场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西绕城高速、京沪高铁场站建设,开工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和常溧高速公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坚持公交优先、公园开放,大力推进菜市场提升以及其他事关百姓生活公用事业的发展。
  (5)建设生态城市。围绕生态市创建要求,全力冲刺,年内要完成国家技术指标考核,明年上半年完成创建工作考核。继续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空气净化、太湖治水、城区清水等各项工作。加大减排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力度,强化源头约束,开展新一轮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今年节能减排任务。
   3.持之以恒抓城市长效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个整体,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们按照“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法制化、民本化”的要求,持之以恒抓好城市管理。标准化,就是每一项管理都有具体的标准和实施细则,一切按标准严格执行、严格考核。数字化,就是实现数字化管理全覆盖,进一步细化主城区内的基础数据普查,清除管理盲区;把13项城市长效管理制度与数字化管理考核有机结合,进行分等级、分区域、分类型考评。精细化,就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到点、管到线、管到面,细处挖,精处做,全覆盖,无死角。法制化,就是依靠法律制度管理城市,依法行政、依法查处,一切按法规执行,严格按法规处理。人性化,就是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做百姓所盼,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老百姓的满意为落脚点;依靠市民,让市民参与城管,行使评判权、监督权。
   4.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按照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实现“城乡一盘棋、规划一张图”,构建全市统一的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坚持产业带动。以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一镇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先进产业带动一体化进程。三是坚持功能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对接”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四是坚持特色个性。克服“镇镇趋同、千村一面”的现象,建设一批以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风情为主的小城镇,建设一批农家乐、渔家乐、田园乐为主的特色村。
  (四)改善民生促和谐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我们的执政理念、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优化环境、增强活力、促进和谐,把握社情民意,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1.切实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当前,重点解决好以下民生问题:一是就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我市还有部分城乡居民没有进入养老保障体系,而且目前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下半年按照“完善新农保、建立居民保、实现全覆盖”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住房保障。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公共租赁房房源供应,确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应保尽保。四是物价。今年以来,物价上涨水平较高,给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了一定困难,根据物价上涨幅度,适时启动物价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五是社会治安。虽然我市没有出现重大恶性治安事件,但治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抓住严打契机,坚决遏制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2.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近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罢工现象,富士康公司接连发生了十多起跳楼事件,新时期企业劳资矛盾有所加剧。我市劳资关系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劳资关系的潜在隐患也不容忽视,极少数企业还出现了尖锐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劳资矛盾,我们将大力推进三个转变: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企业从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转向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益,走出一条企业创新增效与职工工资同步增长的良性互动之路。二是用工理念的转变。企业用工不能仅仅满足于不违法,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对职工的人性关怀、人文关怀。三是劳资谈判机制的转变。化解劳资矛盾必须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职工方和企业方公平对等的协商平台,引导职工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工会要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言人。
   3.努力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往往是矛盾问题堆积、激化的结果,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我们立足早发现、早处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根据信访局上半年的统计,现在征地拆迁引起的信访集访仍然排在第一位。我们将重点解决拆迁问题。一是始终坚持“拆迁为民、拆迁护民、拆迁靠民、拆迁利民”的指导思想,激发广大市民自觉参与支持城市建设的热情,切实维护好被拆迁户的合法利益。二是依法规范,严格按程序进行。拆迁工作的立项、评估、补偿、安置等各环节,都严格按照程序办理。按照“提前建、加快建、就近安排安置”的指导思想,使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及时跟上。三是拆迁补偿要公开、公正、公平,给拆迁户充分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创新补偿办法,拆迁补偿价格与市场价格逐步接轨,补偿政策随着市场房价的变化而调整。四是整顿拆迁公司,严格市场准入制,规范拆迁公司的工作行为。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六是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协调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和谐稳定。
   4.善于运用网络媒体化解社会矛盾。现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工具,成为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各种社会矛盾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出端倪。最近两年,我们通过《市长与网民》解决了很多问题,化解了很多矛盾。事实证明,网民反映的情况大部分是客观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很多是切合实际的。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利用网络媒体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一是高度重视网络媒体,要求各级各部门不仅要安排专人搜集网络信息,负责人也要坚持亲自上网了解信息。二是对网络媒体反应的问题有敏感性,对网络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重视,及早处理,以防事态的扩大和蔓延。三是处置要果断,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核实,果断处理,绝不能拖延。四是处置结果要及时公开,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件件都落实、件件有回音、件件要公开。
   (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常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为在新一轮发展中不落后、有进位,确保在苏锡常板块中的应有地位,我们将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1.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根本标准,“察民情、合民意、贴民心、解民难、达民标”。一是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好“油盐酱醋柴,衣食住行安”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二是保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使他们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基本生活有保障,遇到困难有人帮,脱贫致富奔小康,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三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向群众直接得益的事情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让人民群众分享的“蛋糕”份额逐步增大。四是畅通民主渠道,体察民间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协调好、解决好,让人民讲话的机会、渠道和场所,使每一个市民都能成为常州建设和发展的主人。
   2.依法行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推进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举措。我们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行政服务行为,讲原则、讲程序,按制度行事,在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充分发挥“三合一”网络平台作用,实现行政服务的规范化、透明化。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人士的广泛监督,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创新创造。今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困难,我们将以去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的那一股创新精神和服务热情,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敢于创新突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民生出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善于灵活变通,勇于做领导没有讲过、别人没有做过、文件里暂时还没有的事。二是创新审批制度。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每个部门审批事项都集中到一个处室,审批处室都集中到审批中心,对窗口充分授权,做到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优、效率最高。三是打通“肠梗阻”。建立完善机关作风一把手责任制,对中层出现“梗阻”问题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建立各单位内部的压力传导机制,保证决策政策落实畅通到位。四是规范中介服务。行政机关一律与中介机构脱钩,机关人员不得到中介机构任职。进一步开放中介市场,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服务和收费行为,加强中介服务行业自律。
   4.廉洁自律。廉政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将加强廉政建设,做到用权公正,廉洁从政。一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坚决查处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土地出让、工程招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廉政体系建设,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三是推进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力戒好大喜功、敷衍塞责,力戒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力戒奢侈挥霍、铺张浪费。四是严惩违法犯罪,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坚决打击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法犯罪行为。
  (六)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好“十二五”发展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按照重实际、重项目、重操作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部署重大任务,提出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实力大提升、社会建设大进步、人民生活大提高、生态环境大改善。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产业结构问题。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做强五大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构建符合常州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按照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在更高起点上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民幸福为根本,不断提升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创业城、先进制造城、生态宜居城、人民幸福城。四是城乡一体化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五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问题。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新进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六是资源环境问题。有效破解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七是扩大对外开放问题。更大力度引进来、更大步伐走出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科学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八是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七)全力办好省运会
   举办省运会是常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是常州的一件大事和盛事,是常州总体实力、对外形象的一次展示,也是对常州组织水平的一次考验。前一段时间,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已经举行的比赛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现在,距省运会正式开幕只有四十多天时间了,我们将通过精细而辛劳的工作,全面兑现给全省人民“十个惊喜”的承诺,把本届运动会办成江苏历史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的省运会。下一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气氛再浓一点,环境再美一点,组织再严一点,金牌再多一点。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下半年的工作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我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十分坚定。市政府一定在中共常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创新思路,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