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推进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13-07-05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
推进落实情况的报告
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蒋自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又好又快地推进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按照省政府《江苏省万企升级行动计划(2011-2015年)》(苏政发〔2011〕162号)的部署,市政府于2011年12月30日印发了《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常政发〔2011〕180号),对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具体部署。
一、有关背景情况
(一)出台背景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产业结构偏重、企业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偏低、创新能力偏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二)主要目标
《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千企升级计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现有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各种形式、阶段性转型升级,1000家左右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并明确企业在规模效益、产品结构、品牌质量、信息化、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10个方面实现升级的具体目标。“千企升级计划”还对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等10个方面33项指标明确了年度目标任务。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2011年以来,我委和有关部门按照“千企升级计划”目标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1.以目标考核为抓手,齐抓共管确保任务完成
为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按照“千企升级计划”要求,下达年度重点目标任务书及考核办法,对规模效益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升级、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升级、两化融合升级、经营管理升级、节能降耗升级、人才层次升级、服务能力升级、现代服务业升级、民营经济升级等作了具体目标、责任分解。通过组织引导、跟踪服务、定期督查、年终考核,促进全年转型升级目标任务的完成。
两年来,经全市上下的攻坚克难、共同努力,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和201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4.9%、11.9%,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加142亿元、82亿元,两年新增规上企业625家、百亿企业6家,百亿级企业总数列全省第四;三星以上工业星级企业102家,净增14家,其中新增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19家;新增驰名商标42件,列全省第一;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1家、试点企业80家,总数列全省第三;签约633名领军人才来常创业;120家企业投入57.9亿元实施节能降耗项目,减少能耗140万吨标煤,有效促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以创新优化为抓手,多措并举促进转型升级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全力推进工业有效投入,2011年工业投资增长19.7%,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节能、新材料分别增长87.7%、48.8%、42.8%,高耗能的冶金行业投资增长-22.0%;2012工业投资增长18%,其中生物医药行业增长74.6%,高耗能行业投资继续受到遏制,冶金行业投资仅增长5%;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力度,近两年设备投资超千万元项目达564个,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额(83.7亿)列全省第四,技术改造工作名列全省前茅。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7家,全市累计拥有企业技术中心264家,列全省第三,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5家、市级173家;加快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组织企业上报省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项目286项,列全省第一,其中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建设项目121项、重点发明专利新产品新技术项目71项、“四新”技改项目84项、首台(套)推广应用项目10项;新增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463件;组织装备制造企业与日本爱知县共同开展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和TPS管理模式,4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把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准入关,组织编制《常州市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纲要》和《常州市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继续加快“两高一低”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国家、省下达目标任务涉及的19家企业的落后产能主体设备已全部关停,两年淘汰落后炼钢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120万吨、钢材加工186万吨、机械加工1500万件(套)、化工13.2万吨、印染产能3.32亿米、铅冶炼产能2万吨、铸造产能10.26万吨、铅酸蓄电池产能100万千伏安时,妥善安置4700余名职工,超额完成年度下达的目标任务,并代表江苏省通过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现场考核;推进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24家。
3.以稳定增长为抓手,全力以赴应对严竣形势
面对2012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及时研究提出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的对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召开“工业保卫战”动员大会,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鼓励企业增产增收,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工业经济呈现企稳缓升的态势,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在苏南五市中位居第二。一是全面落实稳增长各项措施。去年6月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确保当前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组织开展了市场开拓、增量培育、项目推进、央企对接、要素保障、金融支持、“双送”服务、环境创优等八大行动。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制订配套“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兑现扶持政策,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倾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超额完成“常州名优产品万里行行动计划”,全市共组织开展了各种展示展销会44场,参加展出企业8000多家,总成交额110亿元,签约合作项目350亿元,其中组织千余家企业参加“常州名品东北行”和“常州名品华南行”展示展销活动,签约合作项目34个,总金额120亿元;组织300多家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南昌、郑州、济南、重庆等城市的展销活动,提高了常州产品的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三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要素方面的矛盾,促进企业增产增收;逐月汇总分析困难企业减员、欠薪、拖欠社保及税费等情况,对资金链出现问题的企业及担保机构进行监控,做好预警预报,防止诱发社会不稳定事件。四是努力培育新增长点。2011年和2012年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新增产值分别达1031亿元和918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3家,两年增加6家,其中华润包装、盛洲铜业、新阳集团等3家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首超百亿元;2012年三星以上工业企业102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入库税收超亿元五星企业达31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1家。
4.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近两年来,重点实施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和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一是推进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两年新增省级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4个(累计5个,全省第一)、示范区2个、试验区1个、示范企业14家、试点企业107家,位列全省第三,提前半年完成为期三年的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常州生产型企业信息化指数达到54.1,进入中等发展水平,基本实现“两化”初步融合。两化融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国两化融合示范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二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编制完成《常州市促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方案》,成立全省首家嵌入式软件产业联盟;瑞声科技、华威世纪、祥明电机等3家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江苏国光入选全国软件百强企业。2012年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在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软件百强、亿元软件企业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三是推进智慧企业理论探索。在推进两化融合实践过程中,还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了国家评审,这一体系对企业两化融合未来发展方向、企业信息化未来形态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填补了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5.以央企对接为抓手,有的放矢提升产业层次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委建立央企合作项目、经济运行等数据库,实行挂钩联系,主动服务企业,多次组织与国家电网、国机集团、中国南车、华电集团、东风汽车、西电集团等央企对接,加快推进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竣工、早达产。通过实施产业对接,走进央企、牵手央企、服务央企,对接央企成果显著,我市央企对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11年,我市央企对接工作荣获省经信委年度“开拓创新奖。2012年,我委牵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常州市—中央企业对接合作恳谈会,这是我市首次在京举办的范围广、规模大、层次高的对接合作,与113家央企及其子企业签约合作项目33个总投资718亿元创历年之最、参加恳谈对接部省领导和央企嘉宾质量创常州对外合作新水平,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量级、高规格、大手笔”要求。至2012年底,央企在常已形成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7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0亿元企业1家。我市与央企已经合作项目涉及近50家一级央企,累计合作签约项目106个,总金额1832亿元(其中工业77个、1206亿元;2012年共签约项目37个、签约金额775亿元),目前已建和在建项目19个,总投资143亿元,两年完成投资超过52亿元;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如华润包装60万吨聚酯项目、常林工业园项目等竣工投产,国网检测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竣工,常州东风年产20万辆微型车及1万辆皮卡项目、博瑞柔性输电装备产业基地项目、宝菱重工新产业成套设备制造项目以及南车城市低地板车辆项目等有序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不仅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强做优产生重大影响,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再添新的活力,而且将有力地促进节能环保、绿色经济发展。
6.以节能监察为抓手,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
强化节能目标管理,明确重点,上下协同,落实属地责任,努力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一是加大节能工作组织力度。下达年度各辖市、区能耗控制指标,并与市监察局联合下发《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监督检查实施方案》,会同市监察局、发改委、统计局对各辖市、区节能工作进行督查。二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加大节能执法力度,对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的80家企业和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监察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强力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改项目建设,中天钢铁能源管控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实施122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完成126家企业的节能审计、142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三是开展有序用电和电力执法工作。编制实施年度有序用电方案和突发事件预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限电对企业的影响;加大电力行政执法力度,成立武进、金坛、溧阳电力行政执法机构。2011年平安电力创建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四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节能新技术应用,为申特钢铁、东风农机等企业争取到国家、省专项资金;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组织企业申报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和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新科空调、中韩科技等6家企业产品列入国家节能惠民工程产品推广目录。五是淘汰落后用能设备。近两年重点用能单位淘汰高耗能用能设备400多台(套)。
7.以行动计划为抓手,上下联动提升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常州的主体经济,常州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民营经济。一是组织落实行动计划。落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在2011年增长35.4%的基础上,2012年规模民营工业完成产值5932亿元,增长17.4%,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65.7%,11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集团)百强。二是持续增强竞争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已建研发机构625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284家;品牌化发展战略成效显著,新增驰名商标30件,居全省首位,著名商标52件,新增江苏省名牌产品30只;申请专利39391件,增长68.2%,其中发明专利10123件。三是加速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认定省级平台1家,累计6家;新认定市级平台10家,累计58家,其中江苏湖塘纺织科技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荣获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填补了我市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空白。四是有效推进产业集群集聚。整合武进、戚墅堰两区资源,成立常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园,成为我市首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常州空港产业园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郑陆不锈钢管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新北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两年新增省级特色产业集群4个,累计8个;新增省级产业集聚示范区2个,累计4个。
8.以服务效能为抓手,全心全意支持企业发展
围绕中心、强化政策,完善体系、保障供给,加力扶持、服务大局。一是开展“服务企业促进发展”活动。组织百名机关干部服务千家企业,完善挂钩联系制度,送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困难和矛盾。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常州市支持五大产业做强做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信息化推进和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六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引导企业加快转型;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工业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确保扶持资金落实到位。两年扶持企业发展使用市级财政资金3.73亿元,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两年帮助企业争取到国家、省项目资金4.34亿元,其中长海玻纤公司技改项目获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852万元,是迄今我市获得资金扶持最大的单个工业项目。三是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协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给,做好企业有序用电协调服务等。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新增星级服务平台21家,公共技术平台1家,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全面建成市、辖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企业服务中心体系;经过近2年的运行,“常州企业在线”已获得广大中小企业认可,在线企业7695家,发布5.7万条供求信息共11.1万个产品;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市3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两年培育625家企业进规模。五是服务融资担保。开展经营许可证年检,加强日常监管,2011年新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5家,新增担保额、在保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9%、44%;2012年为3464家企业提供担保总额215.7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79.6亿元,增长8%,担保代偿达5.72亿元;开展10多场银企对接,举办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说明会,为全市中小企业集中推广新型融资方式,切实缓解融资难问题。六是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等,两年培训7.4万人次;开展首届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工作,评选出大师10名,并成功举办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组织高级经济师评审认定工作,近两年有226人通过副高、正高职称认定,列全省第一。七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加强对行业情况分析,召开重点工业行业协会座谈会,每季度做好调研总结;开展光伏、智能电网、工程机械、新型建材等多场产业链专项对接活动。
三、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对照“千企升级计划”2011年度目标分解表,十大类33项年度目标除3项未作年度指标要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项尚未建立统计(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项尚未开展评审(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外,完成和超额完成24项,未能完成的4项,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年度增长、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江苏名牌数。(详见附件)
对照“千企升级计划”2012年度目标分解表,十大类33项年度目标除3项未作年度指标要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项尚未建立统计(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项尚未开展评审(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外,完成和超额完成22项,未能完成的6项,包括新增上市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度增长、利税总额年度增长、担保余额等,主要由于经济形势下行和宏观政策收紧造成。(详见附件)
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除了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要素供应紧张、市场疲软等共性问题外,突出的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是县域经济偏弱。县域经济不发达一直是我市工业经济的软肋。纵向看,2012年金坛、溧阳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从2011年的8.3%、13.7%到2012年的6.4%、14.9%;利税占比从2011年的10.3%、16.7%到2012年的7.7%、15.4%;利润占比从2011年的10.9%、15.9%到2012年的7.3%、15.6%。多项指标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横向看,2006年,金坛、溧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昆山少754.56亿元、714.38亿元,2011年分别比昆山少2067.14亿元、1928.47亿元,差距进一步拉大;2011年,金坛、溧阳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68.89亿元,比宜兴市还少111.5亿元。现在,金坛、溧阳的经济总量已落后于靖江、如皋等原来欠发达地区。
二是工业结构偏重。我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并呈上升趋势,重工业比重从2001年的60.7%上升到2012年的80.8%。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中,机械占37.9%,冶金占23.7%,化工占13.7%,纺织服装占8.7%,电子占4.3%,机械、冶金、化工三大行业占到75%以上,比2011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从各辖市、区产值排名前10位的工业企业看,冶金、化工、机械类企业占绝大多数,武进有3家冶金企业,溧阳有4家冶金企业、3家建材企业,新北有4家化工企业。工业结构偏重,特别是冶金、水泥占比过高,造成我市产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非常大,同时对节能降耗也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三是大企业龙头企业偏少。全市拥有工业企业3.5万余家,目前规模以上企业3869家,规上企业比率仅为11.1%,其中大型企业93家、中型企业488家、小型企业3210家、微型企业78家,中小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6%。行业龙头企业偏少,迄今为止常州尚无营业收入超千亿的企业,投资类企业多、消费类企业少,配套企业多、整车整机类企业少,传统产业企业多、新兴产业企业少,对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是节能降耗压力巨大。由于长期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冶金行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的16.2%上升至2012年的23.2%,冶金、化工、纺织、建材四个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33%,但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却近70%,对我市节能工作形成很大压力,特别是在“十一五”单位GDP能耗已经下降20%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的难度相当大。
四、今后思路和措施
1.强化主体地位,加快培育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继续组织实施“千企升级计划”,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一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引导和支持智能电网装备、新材料、优特钢等加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支持培育轨道交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加快形成500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加速我市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断壮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规模。重点抓好智能装备制造和以先进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按照国家即将调整出台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结合常州产业实际,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冶金产业向优特钢及深加工、化工产业向高性能基础材料和合成材料、纺织服装业向开发拥有自主品牌的消费类产品方向发展。
2.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县域工业大发展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创新举措、真心服务,力推县域工业和信息化大发展。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全市各版块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找准竞争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注重市场分工,加快形成特色化、差别化产业。市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金坛的服装、机电、盐化工和溧阳的输变电设备、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要提高装备水平,打造价值链,提升竞争力。二是推进“四个西进”。创新举措,真心服务“四个西进”,引导县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县域实施大项目,促进县域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县域两化融合步伐,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力推县域工业和信息化大发展。
3.强化运行监测,加强要素协调,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及时分析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逐月分析运行走势,密切关注大宗原辅材料价格变化,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协调要素供给。协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企业融资难。三是培育新增长点。重点发展整机、整车企业,支持南车集团常州低地板轻轨整车、东风汽车常州微车整车、埃马克数控机床等项目;重点培育电子、汽车、医药、服装等消费类企业。确保当年200个新增长点新增产值超660亿元。
4.强化有效投入,加快项目推进,促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按照“引进储备一批,谋划论证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达产增效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继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好“510”行动计划中的工业项目和全市100项工业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协调相关问题,帮助和指导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计划和扶持资金。二是加快推进央企投资项目。继续巩固央企对接合作成果,建立央企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制度,落实好航空产业、南车城市低地板整车、华电戚电9F天然气发电、东风汽车基地等一批拟建项目,以及华能江苏金坛风电等一批在谈项目,力求早落地、早生根、早结果。三是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创新性投入,重点发展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质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
5.强化支持服务,做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
龙头骨干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将集中力量、倾斜资源培育好、扶持好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510”行动计划中做强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跨地区和跨国发展、实施兼并重组、开展股份制改造,力争到2016年拥有3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实现千亿企业零的突破。二是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两站三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做好省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首台(套)认定与培育,力争全年向省申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300项以上。三是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各类名牌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培育力度,在重点产业领域尽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商标。
6.强化培育示范,加快两化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推动重点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集约和现代管理水平;推进重点领域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智慧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智慧升级。二是积极培育智慧产业。通过不断将传感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嵌入”传统工业,使原有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大大增加。加快新北区国家软件园、武进信息产业园、钟楼科技创业园、天宁恒生科技园和溧阳天目湖软件园建设;落实好各类扶持政策,加大软件和信息服务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三是发挥服务平台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常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常州市信息化推广中心)和常州“数字企业”服务联盟作用。集中我市优秀的软件、硬件、管理咨询及培训企业,发挥网络、技术、服务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全市中小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平台,加快我市企业信息化应用步伐,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7.强化节能降耗,加强目标考核,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围绕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并按月公布各辖市、区的完成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区域进行预警调控,并落实好整改措施。二是加强节能降耗管理。严格执行新、扩、改建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安评和社会风险评估;强化执法,严格监管,保持对节能和环保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钢铁、水泥、纺织、印染等行业中受环境资源制约的产能,逐步调整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加工中能耗高、污染大的产能,积极开展第三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环太湖流域治理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千企升级计划”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附件:
“千企升级计划”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号
指 标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备 注
目标数
完成数
目标数
完成数
一、规模效益升级
1
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
-
-
264
200
361
标准调整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
24
20
26.6
22
11.9
经济下行造成落差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年均增长(%)
37.36
35
24.9
30
4.0
经济下行造成落差
4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
>11
>11
11.6
>11
13.3
 
5
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工业企业(集团)(家)
7
9
11
14
13
完成省
下达目标
二、产业结构升级
6
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尚未建立统计体系
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4
36
36.2
38
44.3
 
三、创新能力升级
8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1.01
1.12
1.12
1.24
1.24
 
9
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家)
502
562
589
622
680
 
 
其中: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家)
274
294
269
314
310
预估稍高
10
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企业专利授权量(件)
 
185
183
195
260
 
11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580
1100
1043
1220
1572
预估稍高
四、技术装备升级
12
工业投资年均增长(%)
21.6
18.5
19.7
15.0
18.0
 
13
技术改造投资(亿元)
934.5
1084
1120
1258
1328.3
 
14
每年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个)
4
4
9
4
9
 
五、品牌质量升级
15
江苏省质量奖企业(个)
-
1
16
1
0
市级未评不能参评
16
江苏名牌(个)
183
195
193
210
210
 
17
中国驰名商标(件)
24
30
36
36
66
 
18
省著名商标(件)
205
220
237
235
272
 
19
省重点品牌产品质量攻关项目(项/年)
4
4
7
10
10
 
六、两化融合升级
20
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家)
3
7
7
10
14
 
21
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数(家)
27
58
63
88
107
 
22
省两化融合推广应用企业数(家)
-
200
600
500
1000
 
七、经营管理升级
23
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和示范企业(家)
-
8
9
16
21
 
24
信用管理贯标企业(家)
-
50
117
150
158
 
25
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家)
-
2
 
4
 
2011年申报3个至今尚未评审
26
每年新增上市企业(家)
-
10
11
10
2
调控影响
八、节能降耗升级
27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
-
2011-2014年度未作指标要求
28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
-
-
-
-
-
29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
-
-
九、人才层次升级
30
新增引进领军型人才(人)
-
200
237
200
396
 
31
新增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人)
-
2000
2150
2000
2500
 
32
新增培训企业人才(万人次)
-
2.9
3.15
4.0
4.3
 
十、服务能力升级
33
融资担保余额(亿元)
117
160
165.5
190
179.6
经济下行造成落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