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
发布日期: 2014-08-23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

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费高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汇报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请予审议。

  一、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9.5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4.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投资846.9亿元,增长14.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9.2亿元,增长11.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9亿元,增长13%;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837亿元、456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7.7%、5.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2%。对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二)重大项目推进取得突破。围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大力招引十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今年上半年,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引进了东风、北汽和众泰3个汽车整车项目,解决了常州这么多年在整车制造上没有龙头企业的问题。这3个整车项目车型品种齐全,按照差异化的方式发展,既有传统汽车,也有新能源汽车;既有合资品牌,也有自主品牌;既有央企和国企,也有民营企业,3个整车项目的引进,一定会带动常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博盈斯太尔发动机、联东U谷常州企业港、中国香精香料公司华东总部和生产基地等大项目顺利签约,金峰钢帘线、中策橡胶等大项目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良好,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年度计划的50%,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64个新建项目的开工率达76.6%,比去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

  (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30.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4.6%,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3%、14.6%。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服务业投资增长18.8%,增幅高于工业投资增幅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同比提高21.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8%左右,节能降耗保持“绿色”;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增幅达10.7%,增幅列全省第四、苏南第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6%,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企业营业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9.6%。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完成产城融合改革试点规划编制和总体方案起草工作。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半年,取消、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开展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工业项目审批压缩时间三分之一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压缩时间近40%。积极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市场主体登记条件,上半年,全市工商新登记内资企业数及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43%、29.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继续深入,上半年,新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94个。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成进出口总额144亿美元,增长2.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4.4亿美元,增长1.5%。常州机场口岸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金坛开发区、溧阳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取得积极进展。

  (五)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改善。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常溧高速、沪蓉高速青龙互通、金武路、延政西路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轨道交通1号线启动建设。生态绿城建设扎实推进,丁塘河湿地公园、飞龙路通江路西侧等绿地建成开放,凤凰公园全面开工。“9313”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市区整治项目完工率达54%,高架沿线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完成。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长效管理,对金坛、溧阳等地农村村庄的环境卫生实施长效管理,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农民生活环境持续美化。

  (六)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高考二本以上达线率比去年提高9个百分点,达71.46%。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展顺利,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加快推进。积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10.9%。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促进各类人群就业。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96万人。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至2220元/月,市区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至310元。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上半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房14128套,完成目标任务的78.5%。“三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改造面积和户数均超过年度计划的50%。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市上半年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较慢。上半年,我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2亿元,仅增长6.2%。二是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市进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下降3.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产品进口、出口分别同比下降29.1%、1.1%。三是部分企业经营仍较困难。部分企业增本减利因素仍然较多,企业用工成本、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企业利润。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坚持狠抓重大项目不动摇,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重大项目,不断实现重大项目的新突破。

  一是狠抓招商引资。围绕“重大项目突破年”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在十大产业链招商上取得新突破,在不断完善汽车产业链同时,重点在智能装备制造、碳材料等领域引进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大项目。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围绕金融商务区建设、健康服务业发展等着力引进大项目,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是加快项目进度。把促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项目建设实施分类推进,扫除节点问题,做到能快则快,早日见效。对尚未开工的市重点项目和十大产业链项目,倒排进度、挂图作战,扫除影响开工的一切障碍。花更大力气抓好在建项目竣工和投产,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破解瓶颈制约。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在向上争取土地指标的同时,更大力度推进“腾笼换鸟”,盘活现有存量用地,为承载大项目开辟更多空间。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百日行”活动,落实好银企融资合作协议。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推动更多的企业到主板或新三板上市。

  (二)着力稳定经济增长。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落实好中央、省和我市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加大有效投入。始终把有效投入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主动对接知名外企、重点央企、大型民企和上市企业,全面增强投入动力。突出优化投资结构,结合我市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组织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二是着力稳定外贸。全面落实国家、省和我市的外贸扶持政策,开展向外贸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活动,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坚持稳出口与促进口并重,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辟新兴市场,支持企业进口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关键技术和重要生产资料。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壮大“华贸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加快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有效助推外贸增长。

  三是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健康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力度,切实改善市民消费环境。推进商贸流通业转变业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扩大销售规模。加快发展信息消费,拓展新型信息消费模式,积极培育生产性信息消费需求。

  (三)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突出工业经济促转型。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加快壮大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碳材料、新光源等优势产业链,促进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突出优势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发展服务经济促转型。推进加快发展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产业发展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全面实施“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转型。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提升产出效益。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亩产吨粮市”创建活动,新增高标准农田8万亩,建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10个。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我们将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常州特色的改革品牌,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推进产城融合改革。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相互促进,人、产、城互动并进、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争取试点方案早日获得省委、省政府的批复,并抓紧组织实施。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立以5张清单、4条主线和1大平台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架构,就是围绕服务企业、便民利民、项目建设、中介服务“四条主线”,尽快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五个清单”,打造“一办四中心”政务平台,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区域创新格局。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增强政府调动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

  四是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创新。围绕把常州建成区域性的资本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的目标,加快金融、产业、创业三大投资集团的组建发展步伐,做大做强江南银行和东海证券,加快常州金融商务区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常州,提高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坚持“非禁即入”和“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养老医疗服务等民生领域投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转型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大力建设美好城乡。坚持“民本、现代、生态、文化”理念,深入实施“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宜居新常州。

  一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做好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加快新龙国际商务城、凤凰新城、钟楼新城等新城区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常溧高速公路、S122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城市路网完善工程,正素巷和古村巷、红梅南路、丽华路10月份建成通车。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完成1号线土建施工以及管线迁改二期等项目招标工作,力争年内完成2号线施工许可编制报批。

  二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紧编制“四规合一”步伐,形成更加合理的城镇格局和新农村布局。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规划引领、改革创新、农业现代化、强村富民、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六大工程”。金坛、溧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武进、新北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中心镇建设,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着力增强中心镇发展活力和承载力。

  三是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把重生态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主攻重点、标本兼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生态绿城建设力度,编制完成市区生态绿道建设规划,加快高架环生态绿道建设进程,有序推进郑陆、罗溪、宋剑湖等郊野公园建设,抓紧凤凰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道路扬尘控制,抓好市区河道和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让常州的天更蓝、水更清。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3”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依法“关停搬转”一批化工生产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让广大群众从改革发展中更多更公平地受益。

  一是扎实做好民生实事。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十件实事,兑现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常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做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工作,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

  二是打造民生工作新亮点。我们将在注重民生普惠性、巩固提升原有民生品牌的同时,打造新的民生亮点,形成新的常州民生品牌。特别是在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优质养老和安心食品药品、安心饮用水、安心社会治安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断提升常州民生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三是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相关工作。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下半年的工作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我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十分坚定。市政府将在中共常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创新思路,勇于探索,真抓实干,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14年8月18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