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 >> 媒体视野 >> 内容 |
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 |
||||||||||
|
||||||||||
出行更便捷,环境更靓丽,空间更开阔,功能更完善……城乡建设大提速,给我市市民生活带来四大新变化。 出行更便捷 “十一五”期间,我市形成了“公、铁、水、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运输格局,区域性枢纽地位日益凸现。 对外交通建设方面,基本建成了“两纵四横一环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六纵八横一环线”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建成三级航道40.95公里。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已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京沪高速铁路和宁杭城际铁路正加快建设。加速环线高架道路建设,高架环线全长43公里,环线内面积达112.7平方公里,环绕1圈只需35分钟,并与沪宁高速、沿江高速、西绕城高速、常州机场实现了无缝连接,目前高架环线日均流量20万辆左右。 “十一五”以来,市区新增道路面积500多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21.96平方米,形成了级配合理、畅通有序的路网结构,被评为全省优秀管理城市第一名、“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同类城市第一名。 环境更靓丽 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生态优先”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契机,实施治水、治气、治音、治山、治废、治村和全民绿化“六治一绿”工程,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区域环境,提升了城乡环境面貌。对市区60条主要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基本实现“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目标。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县乡河道全面疏浚,大中型水库以及病险小水库全部加固。 围绕打造“绿色常州”的目标,我市城乡统筹、全面增绿大力实施了公园敞开扩建和新建。目前,市区共有公园、绿地64个,总面积842.8公顷,市区市政类公园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面开展围墙透绿、垂直绿化、道路绿化提升、集镇绿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乡绿地11334公顷。2010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5%,绿地率3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5平方米。 空间更开阔 从2006年开始,我市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提升为“南北一体、三城联动、东西协调”,通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南北跨度由2005年的3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5公里,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5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30平方公里,“三城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中心城区以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为目标,精心规划建设了现代化交通综合枢纽区、沿老运河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等特色功能板块,同时着力打造延陵路、和平路、通江路、长江路、怀德路、中吴大道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北部新城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以建成区域交通枢纽、主题休闲旅游、创意创智产业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区为目标。南部新城以武进行政中心周边、花园街商业中心为主的16.6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西太湖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2007年我市还提出了建设东大门的战略思路,连续三年实施了东大门“五个一”建设工程,目前东大门21条主次道路建设全面拉开。 功能更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公共功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建成了天宁宝塔、规划馆、博物馆、大剧院、奥体中心、会展中心、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旅游区以及医疗、教育方面等一批重点文体旅游设施。 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公用设施都“扩容提质”。市区日供水能力达190多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快了国电常州电厂、华电戚墅堰电厂、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供电设施项目的建设步伐。天然气管网已覆盖整个城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工程常州段顺利建成启用,市区天然气年供气量达3.3亿立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1.5亿立方米。市区污水管网到达所有乡镇,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56.5万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9%。 凃贤平
|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