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科技创新迈出大步伐
发布日期: 2014-12-31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2010年4月,我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2010年5月,科技部批准常州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点燃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热情;

  2010年12月,常州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走创新之路,科技创新以其巨大的助推力,为推动常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长征

  过去的五年,是科技创新地位日益突出的五年。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创新作为常州最大的机遇。在常州,创新不仅是口号和概念,更是行动、机制、环境和追求。常州党政企业代表团“闯关东”、“走西口”、“趟长江”,开启“科技长征”,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被列为市委、市政府2010年和“十二五”头号工程。创新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出台了近十个支持科技创新的文件,制定40条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和28条实施细则,并努力落实到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以科教城为引领,探索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模式。

  常州模式

  过去五年,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最多的五年。通过全市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的探索、实践,我市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重大研发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中科院和国家“985”、“211”高校在常州联建了59个研发机构,为各区、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仅科教城就有中科院、清华、北大、南大、东大、西南交大、大连理工、哈工大、北化、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建立的研发机构;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余项;新建企业“三站两中心”392家,累计达502家;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突破,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以来,已有300个领军创业团队落户常州,引进海归人才1802名,创业团队300个,8500多名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科技人才在常州创新创业;“十一五”共实施省级以上项目1308项,获得部、省科技经费14.6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93倍和3.73倍。

  智慧领航

  过去五年,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通过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大力构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普遍提升,创新产出更加丰硕。全市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6家,累计授权专利20241件,其中发明专利1412件;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580个,为“十五”末的5.18倍;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79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16倍;“十一五”以来全市专利申请43716件,较“十五”期间8402件增长了420%;“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民生科技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一五”以来引进农业新品种1008个,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循环水养殖技术达全国先进水平,一批农业创新载体培育壮大,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一批医疗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14项;围绕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实施了一批专项和示范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过去五年,是科技管理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各级科技部门开拓进取,不断强化科技工作团队能力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服务的有效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科技项目全过程微机化管理,逐步开展了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等业务,促进了项目管理规范化,提高了效率,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十一五”期间,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514项,是“十五”的2.8倍;打造“创新创业、科技同行”的服务品牌,造就了一支勇于吃苦、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科技管理和服务队伍。

  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十一五”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科技创新依然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姜小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