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综合实力跨上大台阶
发布日期: 2014-12-31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网友“防守篮板”在百度贴吧上自豪地说:“人口在全省排倒数第二的常州,却是名副其实的‘实力常州’!”

  11日公布的“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数据”表明:2010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超过65000元,以现行汇率计算接近10000美元。

  五年弹指间,单从“地区生产总值”这一项上看,这已经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

  硬实力,实证着硬道理

  数据传递的信息意味深长。

  这是对常州五年创新创优发展的实力评估,是区域经济跨越一个更高门槛的重要标志。

  这些年,常州速度可谓不慢,常州发展有目共睹。但决策者们跳出常州看常州,把常州放在长三角尤其是苏南经济板块中冷静审视,把常州放在日瞬万变的国际经济宏观背景下考量,清醒提出:“标兵”的步伐越来越快,“追兵”的势头咄咄逼人。

  “空间的压迫感、时间的紧迫感”,让常州在“十一五”开局就开足马力,踩足新一轮发展的“油门”。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硬道理”被我市深化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小康,跑向基本现代化。

  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常州始终把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作为主旋律,迭次出招:

  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互动并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优化,推进创投、风投和上市企业不断增加……

  我们只有用历史的知觉和世界的眼光,才能感受到这些举措惊心动魄的革命意义。

  五年中,常州固定资产投入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

  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使常州经济素质实现飞跃,高度浓缩的经济能量开始全方位释放:五年中,常州累计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34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0个;

  五年来,我市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12家,累计达到13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达到35家;五年新增上市企业11家,累计达到21家;

  私营经济和民间资本的异军突起,成为常州经济的另一重大引擎:五年中,新增私营个体企业45236户、个体工商户138967家、个私注册资本1284.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4.4%、28.7%、133.8%。

  软实力,包裹着温暖生活

  记者在高新区薛家镇见到了50出头的刘有庆,他和爱人一起种了大半辈子地,如今两人同在物业公司工作,一个做保安,一个做保洁。儿子、儿媳也在附近厂里做工。每天一早,老刘上班时,顺路把小孙子送进小区幼儿园。

  五年前,这里到最近的市区还要十多公里;五年后的今天,这里就是市区。

  像薛家镇一样,常州四郊农民向新型小城市的幸福聚集,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的转型,标志着常州以原始乡镇工业为经济动力的城镇化历史的终结,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的城市现代化的开端。

  去年,我市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3倍。有了实力干什么?自然是用之于民、用之于我们这个城市的脱胎换颜。

  五年来,常州在集聚发展实力的同时,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跳出了以往城市发展蔓延式扩张的旧模式,推动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轨。人口向新市区疏散、工业园区集中吸纳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高等教育向大学城集中、城市建设向新城区舒展……

  常州,正逐渐成为“本地人舒适满意、为之自豪,外地人宾至如归、流连忘返的城市”。

  权威数据证实:常州金融机构2010年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550.5亿元和3011.7亿元,分别比2006年初增加2900.9亿元和1894.4亿元。民富,自然市强。

  其实,真正的实力不在数据而在这样的画卷中:

  广场上,老人们放飞着自在的风筝;运河边,情侣们浪漫絮语;白云下,顽童嬉闹追逐的脚步,在3000多岁的城市里叮当成一串新的童话……天宁佛塔佑护着每个温情的家,篦梁灯火映照出张张美好笑靥。

  若赵元任先生天堂有知,又当为家乡重谱怎样的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本报记者 沈向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