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局长朱志洪在提交给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常州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出,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迎难而上,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全面推进“五个更加”和“五大建设”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朱志洪在报告中谈到2008年全市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时说,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865200万元,全年同口径(以下同)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51888万元,同比增长17.16%,增收271200万元。其中: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540400万元,全年完成1527880万元,同比增长17.05%,增收222515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3452万元,同比增长6.66%,增收15203万元。
2008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1615026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650753万元。由于上年结转、省下达专项经费、追加预算等因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1934757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656155万元。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37852万元,同比增长18.85%,增支291485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00609万元,同比增长24.8%,增支119350万元。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减去一般预算支出、预计上解上级支出等收支相抵后,2008年全市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朱志洪在报告中说,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经济、民生、环境”方面重点突破的30项工作,始终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各项财政工作。一是落实扶持政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二是强化收入征管,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优化支出结构,有力保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8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支出9.61亿元,支持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支持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将中小学生、儿童和非从业居民纳入医保,实现城镇医疗保险全覆盖;全市财政教育支出44.92亿元;支持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体育中心及群众健身场馆建设,支持举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市本级财政安排城乡十大绿化工程建设资金1.3亿元,加大水环境治理,全年共投入财政性资金8.4亿元。支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安排3.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公司车辆更新及低票价亏损补贴;积极筹措住房保障资金,拨付住房保障资金1.1亿元,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制订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预案。认真保障各项应急处置。四是关注“三农”问题,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工作力度。五是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六是加强监督管理,努力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朱志洪在报告中说,2009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原则是:坚持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法征管,同时积极落实兑现各类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坚持积极稳妥、量入为出的支出预算安排原则,确保年度支出预算正常执行;坚持优化结构,统筹发展,突出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投入,保障事关百姓利益的民生等重点支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运行机制,不断增强财政抵御风险能力。
按照以上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原则,2009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为: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03.7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813847万元,同比增长12.3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专项补助以及根据现行市与区财政体制计算的下级上解收入、上年结转等,扣除预计上解上级支出后,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713780万元,同比增长9.69%,其中:上年结转55546万元,上级专项补助80000万元,体制内财力安排480700万元,非税收入等专项安排97534万元。
朱志洪在报告中谈到,为确保今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的完成,财政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职能,多措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充分利用财政杠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帮助企业渡难关,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促进五大产业振兴,支持现代物流、重点市场、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支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扶持以软件、动漫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强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依法治税,加强管理,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完善民生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强化促进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公交优先,支持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推进城市绿化、水环境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等工作,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四是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着力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五是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提高财政管理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