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主任 张克勤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前一阶段,我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盛建良的带领下,赴武进区及市有关涉农部门就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审议参考。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面对多次严重自然灾害,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果断决策、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对农业和人民群众财产的影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成绩来之不易。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5.1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7亿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5元,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进一步缩小。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一是夏季粮油生产略有下降。除油菜籽亩产略增外,小麦面积、单产、总产略有下降,油菜面积、总产也略有下降。二是夏种工作开局良好。水稻良种覆盖率超过90%,高产创建覆盖率超过50%。三是“菜篮子”生产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20.96万亩,同比增长1.3%。受连续阴雨、冰雹、暴雨等多种因素影响,地产蔬菜产量下降,但价格同比上涨两至三成。禽畜出栏、存栏普遍下降10-20%,水产养殖也略有下降。四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态势良好。上半年完成造林3.79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6%。
(二)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迄上半年止,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达131.7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8.4%。累计发展设施农业、设施渔业面积46.3万亩和19.1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水产养殖面积的20.5%和33.2%。全市小麦机收率达100%,水稻机插率超85%,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市9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5.5亿元,同比增长7.5%和6%以上。抽检各类农产品695个批品,地产蔬菜、生猪、水产品抽检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7%、100%和100%,全市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水利现代化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一是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大堤防洪提升工程全线开工;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已完成44.2%,市区段澡港河东支拓浚工程进度近半,机厂河枢纽完成水下部分验收。二是农村水利工作扎实推进。上半年,完成土方1685.91万方,建设防渗渠道318.02公里,各类配套建筑物5060座;加固圩堤125公里;新建改造泵站186座,配套功率11049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三是全力应对特大洪涝灾害。今年以来,全市先后遭遇了三轮强降雨侵袭。特别是6月下旬的强降雨,主要河、湖、库水位全面超警戒。我市于6月27日首次启动了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累计投入抗灾抢险人数(地方和部队)18.13万人,投入各种物资折合资金达3000多万元。努力减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四)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一是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通过召开推进会、业务培训,总结试点经验等多种形式,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不断深化“三大合作”改革。上半年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129家,新增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34家,继续抓好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作,全市有583家合作社列入了政府优先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三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借鉴武进区试点经验,各辖市(区)依托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中心),加快推进辖市(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
(五)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力推进。一是推进中心镇建设。组织中心镇申报重点建设项目100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9亿元。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专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全市10个2014年度重点村大部分完成项目建设。2015年确定的10个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
二、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其建议
(一)农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近年来,全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常态”下,农业生产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农业发展方式亟需进一步加快转变。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主要面临几个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发展空间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扩张,建设用地刚性增加,农业生产用地继续减少,粮食生产面积逐年下降,据调查,武进区近几年来以每年1万多亩的速度在锐减,其他辖市、区的情况也类似。保留一定数量的农业用地事关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农业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我市在种植业、养殖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如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已成为我市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因此下一步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用地政策、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重点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在坚持农地农用和坚决防止“非农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能力。为此,建议政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一步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空间。在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精心编制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这基础上编制出台全市农业“1185”布局规划(100万亩水稻、100万亩生态林、80万亩高效园艺、50万亩水产),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水利现代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市遭遇了历史性特大洪涝灾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55亿元,通过这次天灾,充分暴露出我市在防洪排涝方面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要深度剖析、深刻反思,认真总结今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加快解决历史性水利问题。建议政府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新沟河、新孟河等重点骨干工程的建设进度,提高我市洪水北排长江的能力;二要加强重点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特别是象原戚墅堰区这些逢涝易灾的重点薄弱地区,要加快实施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市相关部门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重点工程早日建设完工;三要加快启动今冬明春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规划安排,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四要加强水生态工程建设,针对我市今年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的现实,在推进城市清水工程和农村河道疏浚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截污工作,加大对偷排污水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
(三)农业发展基础和支持保护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各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属性还未根本改变,今年农业生产遭受多次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农业保险、政策性风险保障机制尚显不足,亟需加强和完善。建议各级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探索研究农业政策性保险普惠制,通过实行保费补贴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农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农业保险,最大限度减少受灾损失。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四)农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市基层尤其是乡镇农业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特别是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部分人员还身兼数职,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今年全市区划调整后,部分辖区新增了不少农业板块,功能定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天宁区新增了郑陆镇,钟楼区新增了邹区镇,这二镇原来都是农业重镇,但目前这二个辖区涉农部门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极不相称。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及有关政策规定,强化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的队伍建设,应当根据所服务区域的种养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任务合理确定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责的履行。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辖区“三农”工作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给予适当加强,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及有关专业人员到基层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力量,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层一定的服务经费和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科研经费。
201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