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办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全面提升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议案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17-11-01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2017年10月31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 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人大“一号议案”办理和市区河道水环境整治提升情况,请审议。

今年年初,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全面提升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的“一号议案”,对我市市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水质提升的制约因素和市区河道整治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查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市下一步市区河道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议案提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一号议案”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善民生环境福祉、种好常州幸福树的重要抓手,丁纯市长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紧密结合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两减六治三提升’工程,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全力做好市区河道水环境整治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百姓打造一个‘水清岸绿、人水相亲、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的工作目标,全市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分工协作、扎实推进,议案办理取得初步成效。

一、“一号议案”办理情况

(一)全面排查,科学制定整治方案。推进市区河道水环境整治,基础是全面摸清河道现状。为此,市政府组织环保、建设、水利部门和相关辖区对运北片整治范围内河道开展了全面排查,重点排查河道的基础信息、水文特征、截污情况、主要入河污染源、清淤活水情况和驳岸建设情况等,并每月对河道开展加密监测,及时掌握河道水质现状。经充分摸排和监测,运北片整治范围内目前共有河道100条(其中市管河道22条、新北区14条、天宁区30条、钟楼区30条、跨界河道4条),按水质状况分:劣Ⅴ类河道53条、Ⅴ类河道43条、Ⅳ类河道4条。53条劣Ⅴ类河道中有10条是黑臭河道;另外,有17条河道堵塞淤积,成为断头浜;有闸控的67条,无闸控自然流动的33条;已截污或部分截污的54条,未截污的46条;有驳岸或者护坡的85条,无驳岸或者护坡的15条。在深入分析河道现状的基础上,并深入征求人大代表、社会各界、责任单位等多方意见后,本着科学见实效、为民办实事的原则,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常州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整治提升工作方案(2017-2020年)》(常政办发〔2017〕154号),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和进度安排,确定通过四年整治,打造“清水工程”升级版,使179平方公里运北片的河道劣五类水体降低30%,2017、2018、2019、2020四年的目标控制值和任务完成量分别按10%、30%、30%、30%分配;其中,双桥浜、十字河这两条国家考核的黑臭河道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

(二)落实责任,合力保障整治效果。河道整治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要落实责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此,市政府首先对此次四年整治行动的职责分工作了明确划分:各辖区政府作为辖区内河道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统筹安排好河道整治的基础调查、方案编制、工程实施和自查评估等工作,针对水质较差或者现状问题突出的河道,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编制并实施整治方案;环保部门加强河道周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执法和市区河道水质监测,推进企事业单位接管;水利部门作为22条市管河道的整治责任单位,做好河道的清淤活水、岸坡整治、水面保洁及其他水环境整治、保护和管理工作;建设部门作为所有黑臭河道的整治责任单位,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截污、管网建设维护、污水厂运行管理和海绵城市试点等各项相关工作。同时,为了确保整治工作的开展,市政府突出强化了三个方面机制:一是“河长”负责制。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全面建立起了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100条河道的整治牵头人全部明确,使每一条整治河道都能找到负责人。二是每月调度制。对各辖区整治情况实行每月调度,通过明察暗访、专项督查等形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另外,辖区及相关部门明确指定联络员,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整治进展,协商推进需配合解决的具体问题。三是督查考核制。由市“263”办对整治提升工作开展监督、考核,通过月度调度、季度点评、年终考核,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各地各部门抓紧落实整改。

(三)多措并举,切实降低入河污染。做好治污减排这个“减法”: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执法。结合“263”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行业企业退出,今年以来市区已关闭搬迁化工企业27家、印染企业4家、电镀企业1家;对保留的企业执行最严格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达标排放整治。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1-9月,环保部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315件,同比上升50.1%,处罚金额6804.5万元,同比上升13.7%,运用新环保法配套办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7件,其中按日计罚8件,查封扣押121件,限产停产91件,移送行政拘留17件。二是控制生活面源污染。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配套污水截流泵站建设、污水管网分流制改造、部分合流制区域截流整治等工作,今年以来已投入4800多万元,实施了十字河污水截流、双桥浜水环境品质提升、和平路雨水管道、焦家村污水截流、多棱桥污水泵站(15万吨/天)扩建等多项截污工程,全市累计新增完成污水管网197km,进一步提升了河道沿线污水应接尽接、有效处置水平。三是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运北片靠外围的河道,尤其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河道,氮、磷等指标受农业面源影响较大。为此,今年以来全市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各地采取休耕、种植绿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农药等措施,大力削减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继续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在完成禁养区内第一轮1655家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的基础上,第二轮计划关闭搬迁928家,截止9月底已完成关闭714家,完成率76.9%。经排查监测,100条整治河道范围内目前已基本做到无畜禽养殖污染产生。

(四)综合施策,有效提升生态容量。做好生态扩容这个“加法”:一是清淤疏浚。根据河道淤积情况,扎实做好市河轮浚工作,优先对黑臭、劣Ⅴ类及Ⅴ类河道进行清淤,确保河道内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畅流活水。全面实施水系沟通工程,开启沿江魏村、澡港水利枢纽,加大长江调引清水力度,沿江口门利用沿江高潮位全力引潮,截至9月底,共引845潮次,机引1279台时,引水近6.73亿方。城区泵站按照调水方案加大换水力度,市管泵站累计运行8236小时,引水5307万方,中心城区河道水系更加顺畅,调水换水条件更加完备。积极推进主城区“畅流活水”工程,增加市区水环境容量,7月份,丁纯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常州市运北主城区“畅流活水”总体方案》,完成了初步方案论证、物理模型试验、总体方案优化,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城区四个活动堰和澡港河清水通道建设,并同步做好城区断头浜整治、肖龙港、老桃花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生态修复。在柴支浜、通济河、三井河、十字河、白荡浜等30多条市区河道上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建设新型强化生态浮岛、挺水抑藻植物岛、生态补水及控制系统,提升河道景观,构建适宜生物环境,净化水质。继续大力推进“生态绿城”建设,紧紧围绕“增核、扩绿、联网”三大措施,依托澡江河、关河、童子河、北塘河、横塘河、采菱港、运河、新运河、皇粮浜等河网水系,建设了约125公里生态廊道绿道,构筑起了“依托水网、生态环通、面向公众”的大生态、大休闲体系,为城市居民创造了生态怡人的滨水空间,优化了城市视觉景观。

二、存在困难

今年以来,按照把“一号议案”办好办实的要求,我市各地各部门将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和国家“水十条”、“263”专项行动、“河长制”全面结合,全面推进各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社会公众也给予认可,但对照人大提出的目标和市民的环境期待,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治系统性有待加强。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对于任何一条河道的整治都要从系统性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必须上下游都治好了,水系贯通了,才能保证河道长治久清。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市不少河道在前面整治的过程中,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措施有欠缺,有局部改观,全局长期效果却不明显。

(二)管理长效性明显不足。我市从2006年市十三届五次人代会就提出并实施了“清水工程”,连续开展了8年专项整治,主城区60条河道和外围126条河道(含溧阳、金坛)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目标。但整治过程中有些地区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对后期养护重视不到位、投入不充分,养护经费来源无保障,还有些地方活水、保洁等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造成部分已整治河道返黑返臭返劣Ⅴ类。

(三)区域差异性较为突出。中心城区首批60条“清水工程”河道已经全部实施过截污,也基本无工业企业排污和农业面源污染,但运北片靠外围的河道,尤其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和行政区域交界处的一些河道情况却问题较多,一些“难点、死角”没有得到整治,一些地区还存在垃圾入河、破坏河道、侵占水域的情况。

(四)污染复杂性急需解决。经过上一轮“清水工程”整治,一些难度低、投资少、见效快的措施已基本到位,剩下的往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一些城中村、老小区,需要通过拆迁重建、道路实施、片区改造等才能一并解决。同时,随着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基本完成,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目前的主要入河污染源已转换为餐饮饭店、宾馆、饭店、浴室、农贸市场、洗车场等单位,这些单位面广量大、布局分散、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排查和整治起来的难度较大,这也是本次市区河道四年整治行动需突破和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继续大力提升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监测,及时预警。治理河道水污染首先离不开对水质实时变化情况的准确掌握。我市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和省指导下开展水环境监测自动站点建设,目前已建成市建水站24个、省建水站19个,并不断优化完善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因地制宜在三井河、十字河、新澡港河、十字河、老运河、南运河、西市河、龙游河、横塘浜等河道上布设了12个小型移动式自动监测站。为了让本次四年整治行动更好地开展,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市河水质监测工作,目前在100条整治河道上布设了123个监测点位,每月加密跟踪监测所有整治河道的水质状况,及时分析研判苗头性问题,通过多次监测找准水质变化规律,对症下药,指导各项整治工程科学安排和实施;另外,及时调查和处置断面水质异常波动情况,迅速落实应急措施,保持水环境稳定、水生态健康。

(二)控源截污,监管执法。一是继续加大投入,按照工程建设和后期维护统筹考虑的原则,投入超20亿元,大力实施市区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城市雨水设施能力提升一期工程,开展市区水体治理及排水系统效能提升工程、新北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建设工程等工作,新建污水收集管网200公里以上、新扩建或改造修复污水泵站30座以上;着力推进雨污分流,从千家万户的厨房、卫生间、阳台做起,排查纠正雨污水管道错接乱接行为。二是尽快督促河道沿线未接管或未处理的机关、学校、医院、公厕、一般工业企业、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宾馆、饭店、浴室、洗车场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点源,实施限时接管,促进市河水质改善。三是继续严格环境监管执法,严格实施排污和排水许可制度,重点整治“五小行业”非法排污行为,对于环境污染严重、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企业,一律予以取缔。

(三)清淤活水,重塑生态。一是重点推进主城区“畅流活水”工作。总投资约3.15亿元,2020年底前完成外排通道工程、澡港河清水通道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控导工程及信息化工程共5大类工程项目,围绕工程目标任务和要求,细化和完善实施计划,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切实做好“畅流活水”工程日常巡查、观测、维修、养护等各项工作,严格调度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效益充分发挥,让运北片河道水环境容量有效提升。二是加快打造河道生态绿廊。将“水清岸绿”作为下一步生态绿城工作的重点,对沿河具备空间条件的,全部以生态护坡代替传统护岸,对滨水空间进行系统整治和提升,重点打造新运河、老运河、关河、童子河、南运河、白荡河、龙游河、北塘河、横塘河、藻江河、丁塘河等核心生态廊道空间,贯通生态绿道,联通生态廊道,构筑城区特色生态水网系统。三是依托“河长制”工作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健全,真正把河道水面保洁、设施维护、日常巡查、违章查处等长效管护工作抓紧抓好。

(四)督查推进,严格考核。按照市政府制定的推进计划,11月底,100条河道的整治方案就将编制完成,年底前,双桥浜和十字河基本消除黑臭;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各项整治措施和工程任务落实到位。对于重点整治项目,做到“五集中”,即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投入。为保障整治实施效果,由市“263”办会同环保、建设、水利等主要部门共同抓好督查推进,建立协调推进和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工程质量;并通过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治理工作进展,对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报道,对治理不力的地方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对综合整治不力、污染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河道,市政府将对有关责任地方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必要时采取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实施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整治提升、打造“清水工程”升级版,既是市政府办理“一号议案”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依法治河、科学治河,扎实工作,攻坚克难,把整治工程实施好,把长效管护落实好,把百姓诉求办理好,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任务全面完成,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种好常州幸福树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