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2018年上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
||||||||||
|
||||||||||
关于全市2018年上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年8月29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主任 张克勤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前段时间,我委赴市有关涉农部门和部分辖区就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 上半年来,我市制定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深入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农业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总体来看,农业生产状况良好,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 1.农村经济总体平稳。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和增加值与上年同期持平,夏粮、渔业、林业增加值持平,牧业增加值下降22.1%。 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培育形成了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精品茶果、规模畜禽等优势主导产业,洮滆平原花卉苗木、两湖(滆湖、长荡湖)渔业、东部时令水果、丘陵山区精品茶果和特色畜禽养殖等五大产业带板块形态分明。 3.新产业新业态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约15亿,同比增长17%;实现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超过18.5亿元,同比增32%左右。 4.改革探索稳步推进。依托常州产权交易所“e交易平台”,搭建国内领先的全市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平台,构建市、辖市(区)、镇(街道)一体三层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全市共摸排梳理出10家有股改挂牌意愿的农业企业,农业企业股改上市有序推进。 5.“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稳步推进。深入推行“全域、全员、全程、全民”的“四全”监管理念,实现全市12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网格化数字化监管全覆盖。上半年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5%。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对我市创建工作给予“江苏经验、常州模式”的高度评价。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乡村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市城镇化率已达70%,而农村明显滞后于整个城镇化进程。市级中心镇地位不突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不足;小城镇结构类同,缺乏特色。许多地方非农产业布局依旧散乱,生态空间破碎,难以多规合一,相互融合。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许多村庄农户空心化率在15—20%以上,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作用上发挥不够,对哪些村保留、哪些村做大、哪些村撤并,许多地方仅停留在图纸上,难以落地。 2.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6%,远低于欧洲国家的70%;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许多优质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而大众农产品则处于卖难滞销状态,尤其缺乏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大品牌农产品;农业产业链短,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2.63:1,低于南京、无锡的4:1。 3.农民增收机制不稳。农民收入增速下降趋势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前6年平均增速低2.5个百分点。农民增收密不可分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遇到很多困难。 4.畜牧业呈萎缩趋势。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畜牧产能持续下降,以金坛区朱林镇为例,畜禽养殖户已从2016年的130多户,下降到目前的30多户;从全市的情况看,今年以来,全市生猪存栏下降32.1%,家禽存栏下降15%。 5.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足。一方面,受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村干部队伍越来越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村书记等农村发展带头人一定程度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在基层干部队伍中,愿意做农村工作的少了,会做农村工作的更少,不少干部对农业农村情况不了解,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多以“5060”人员为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青人占比较低,“谁来种地”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三、几点建议 1.要结合实际推进乡村振兴。一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思路,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综合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全要素规划,全方位统筹。要注重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合理统筹精品点、精品线、精品区布局。要把远景规划与近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避免“纸上谈兵”,更要避免“朝令夕改”。二要加强分类指导。各级政府在抓落实过程中,要围绕总体方案,贴近实际,分类指导,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避免“一锅煮”、“一刀切”,要把“常州特色”“辖市区特色”“乡镇特色”元素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彰显地域个性。三要注重调动基层积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脚点在基层,成果体现在基层,落实措施靠基层。因此,要把“上面积极推”和“下面主动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体现乡镇和村级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切实调动其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促进乡村振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要坚持科技兴农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土地资源有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目前农村劳动力多为“5060”后。因此,走科技兴农道路,既是新时代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大势所趋,也是农业实施集约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内在需求。要加快农牧、农渔结合和循环农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内部循环对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避免盲目简单的关停压缩。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摆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农业发展,持续提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3.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人”的重点在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选派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注重大力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大力培养金坛区黄金村“严清华式”的村干部,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引导优秀农村劳动力回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能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作用,鼓励和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