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我市“七五”普法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2018-09-26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我市“七五”普法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年8月30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主任   金万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是“七五”普法工作中期检查验收之年。为督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贯彻落实情况,切实推进全市“七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3月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盛建良的带领下,市人大内务司法工委对我市“七五”普法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学校、企业、基层派出所进行了实地走访,召开“七五”普法决议落实情况督查会,了解和督查我市“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8月9日又组织部分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开展了专题视察调研,实地察看了史良故居、常州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等地,观看了汇报片、听取了常州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台账。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七五”普法工作自2016年启动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各机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以创建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市为目标,以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为主线,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补齐短板、做精品牌、创新形式,全市普法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普法责任制度化。通过制度来明确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职责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关键。一是出台考评体系。将普法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和全面深化依法治市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加以部署。把“落实普法责任制”列入深改组工作计划,出台了“七五”普法规划、普法规划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年度考核和阶段性检查,推动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二是落实责任清单。制定了《普法责任制清单》,将“七五”普法规划的任务分解成36项具体工作落实到56个成员单位,明确了普法的责任、内容、时间、形式、阵地等;在全省首创了“三节四时普法行”主题普法活动,明确各地区、各单位在法律法规颁布的重要节点、重大节假日和78个基层节场中的普法职责。三是建立标准规范。制定了《常州市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常州市“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标准》等文件,对组织领导、基础保障、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措施、工作成效、附加考核内容和标准等细化分值标准,实现了目标硬化、指标量化、措施实化,有力地推动了普法责任制的落地和实施。

(二)普法形式多样化。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宣传要“创新形式、注重实效”的重要指示,积极创新创优,着力打造互动型、服务型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新形式,确保普法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在抓好常用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把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重点,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题普法活动。截止目前,已实现对传统媒体全覆盖,开办了《有请大律师》《常州老娘舅》《法援鉴证时》《法在身边》等影响力较大的普法节目、专栏、专版40多个;发放各类法律读本、服务卡285万份;举办各类主题普法活动20多期,参与单位70余家、参与市民610余万人次。在用好现有的线下实体法治文化阵地的同时,积极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受众多、辐射广的优势,开设了普法网站、邮箱、微博、微信,不断提升普法宣传效果。创设常州普法微信公众号并升级为微信矩阵,与6个辖市区、首批25个机关单位实现普法微信共同推送、联合发声。“阿汤哥说防范”《“叶子警官”漫说防范手绘微视频系列》获评中宣部、公安部首届公安网络正能量十佳,网络点击量超18亿。

(三)普法阵地品牌化。自“七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增建活动,目前,全市建成各类法治文化阵地1795个,市、区、镇、村四级覆盖率达100%。建成了以全国首个税收法治公园、全省首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场为代表的十大部门法主题公园集群;率先启动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建设;弘扬名人法治文化,编印地方法学方志专著《新编常州法学名家》,依托史良故居建设法治文化场馆。一地一品、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已成规模。将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常州地方历史法治人物的法治宣传教育价值,不断加大法治文化作品的创作推广和供给力度。新创作法治歌曲、戏曲、小品、书画、动漫、微电影等100多个,开展法治文艺专场演出800多场次。普法剧《女检察官手记》在央视播出,市纪委监委举办涵盖常州70位名人的历代廉政名人展。成立了省内首个法治动漫微电影创作工作室,向全国征集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900多部,市地税局制作的《税惠于民》《明天的礼物》等获全国一等奖。

(四)普法力量社会化。一是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实施“五区同创四年行动计划”,开展法治示范厂区、法治示范校区、法治示范社区、法治示范景区、法治示范街区建设,教育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全市首批评选出60个示范单位;477个村(社区)成为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其中10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情茶室”“社区管家”“红色帮帮团”“19点议事厅”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品牌。二是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普法活动,逐步配齐配强各级法宣办人员,不断提高专职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组建了拥有1113人的普法讲师团,以“法治大讲堂”为主阵地举办以案释法活动1200余场,讲解案例1500余件,近20万市民参加。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型、专业型、网络型社会组织建设。目前,全市各辖市区法治宣传教育社会组织建成率100%。将法治宣传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列入公益创投项目。“家和关爱·维情援助”“火凤凰遇爱重生”等10多个普法项目获得公益创投资金扶持40余万元;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双百计划”等成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确定我市“七五”普法的目标为:群众对普法的知晓率和满意率达到92%以上,法治成为常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居于全省前列,争创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城市。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七五”普法工作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引起重视:一是普法工作的组织和保障工作不够平衡。少数地方和部门领导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基础性认识还不够,导致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普法工作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部门协同不够有力,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普法经费配套落实力度还有待加强,有个别辖区还存在普法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的情况。二是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凸显。对受众需求分析不足,普法工作缺乏针对性,一些普法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老旧,缺乏创新意识感染力不强,影响了普法实效。加之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分布点多、面广,社区、企业普法工作难度大,存在盲点,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中,法律信仰未被接受,法律权威尚未形成,法治意识尚未完全树立。三是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有的地方没有把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为了普法而普法,学用脱节,影响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普治并举、以普促治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分单位和社会组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为贯彻落实好“七五”普法决议和规划,确保“七五”普法中期检查验收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全市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的协同性。普法工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常州”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要进一步提高对普法工作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政府部门的普法责任,扩大群众对普法工作的参与,实现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市普法宣传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把总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组织、协调、督促、引导的普法工作机制,完善普法成员单位工作联系制度、督查工作通报制度、宣传信息反馈制度,加大对基层普法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力度;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落实责任清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本部门、本单位以及面向社会的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激励和扶持法治宣传教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吸收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进入普法队伍,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力量的普法宣传水平,共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营造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加大对普法工作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保证普法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二)要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律条文变成引导、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范,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活动中,引导群众自觉学法用法,使普法工作更具实效。将普法教育与婚姻家庭、社会治安、征地拆迁等难点工作相结合,适时加强人民调解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将普法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抓紧党员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普法宣传的带动、辐射作用;将普法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相结合,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让群众在受援过程中知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法律服务、普法教育双丰收。

(三)要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在普法工作中,既要兼顾全面、抓好普及,着眼于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实施全民普法,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实现精准普法。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不断完善党政机关法治讲座制度、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形成国家工作人员学法长效机制。要以国民教育体系为载体,法治副校长制度为抓手,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为落脚点,确保青少年都能接受相应的法治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人口、流动人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引导他们依法维护权益、正确表达诉求和化解纠纷,努力消除普法盲区,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

(四)要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的创新性。要在发扬普法工作优良传统、传承普法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普法的形式、拓展普法的内容,切实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一是创新工作理念。针对广大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的实际,适时调高普法目标,向增强群众法治思维、对法律关系的认识方面转变,向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方面转变,向培育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方面转变。二是创新法治文化。要大力开展法治文化作品繁荣行动,继续推进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建设,建立常州市法治文化产品创作人才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百姓受惠”的模式,推动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的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形成富有特色的法治文化常州品牌。三是创新阵地载体。逐步完善城市、乡村公共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不断加强各种法治宣传教育园地、基地、阵地建设。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不断拓展法治宣传阵地,积极构建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和电子显示屏、移动介质等公共传播载体,努力打造法治宣传教育的多维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法用法载体和平台。四是创新社会组织。结合全面推进法律顾问制度,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完善市民公约、村民公约、行业规范,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