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发布日期:2022-02-25 访问次数: 字号:〖


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2年2月25日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五次会议通过)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在听取计划草案初步方案预审初审情况说明的基础上,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21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速、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积极进展,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更加显著。重大产业类项目引进力度持续加大,对外贸易和社会消费明显回暖。企业股改上市工作成效显著,资本市场“常州板块”持续扩容,上市企业再融资和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创历史新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加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冲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企业盈利水平和投资意愿双双下滑,房地产业对税收和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实际到账外资特别是制造业外资招引难度加大,区域、行业与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情况有所加剧,政府性债务风险依然存在。对此,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了省市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目标设置科学合理,工作安排务实可行。建议大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常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实施“532”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对此,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打造企业服务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和行业信息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落实落细各级助企纾困和奖励扶持政策,特别是要确保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直达快享,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优化产业质态,进一步增强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强化“数字常州”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综合运用免费评估诊断服务、有效投入补助、典型案例推广应用等方式,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提档升级进程。持续开展外贸强基行动,支持企业抓住RCEP实施的契机,苦练内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二)聚焦创新要素集聚,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起更高水平的“十百千”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重大载体平台,中外合作园区要深化对接,公共研发平台和新型研究机构要提档升级,争创更多国家级,为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凝聚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公寓和国际社区建设进度,完善园区周边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宜居宜业环境。结合政策导向和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我市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各级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头部知名投资机构的招引力度,充分发挥龙城金谷产业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掘和聚合作用。

(三)聚焦重大项目攻坚,着力提高推进工作质效。要把握国家实施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利契机,提早谋划储备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项目,为“532”发展战略提供关键性支撑。进一步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用好增量,挖掘存量,引导土地要素向符合政策导向的重大项目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倾斜。加快引进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的科技型项目,有力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建立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提前做好就业岗位的人力储备和周边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确保已竣工项目尽快投产。加强重大项目实时跟踪和进度监测,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审批、规划、土地、拆迁等方面问题,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新增长点。

(四)聚焦民生福祉提升,着力厚植共同富裕土壤。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八个更”,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把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作为战略抓手,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锻造“常有”六张民生名片,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常州路径。持续开展老城厢复兴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畅通城区路网“微循环”、提升人民群众“微幸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系统推进农房改造、高标准农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始终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巩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未雨绸缪夯实就业基本盘。

(五)聚焦风险隐患防控,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环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动真碰硬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市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常州样板。注重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改变“各自为战”的碎片化管理方式,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风险防控有机协同联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情况下,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提前做好各类风险处置预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协调化解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网络负面舆情监测预警和联动处置,全力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有利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常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