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
||||||||||
|
||||||||||
关于我市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4月27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 朱柏松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4月份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审议准备工作,3月上旬至4月中旬,在常委会分管领导韩九云副主任的带领下,我委先后赴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等职能部门和6个辖市(区)开展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查看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去年我市年度环境状况和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去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4月2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九云、方国强、许峥、党组成员徐新民的带领下,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又集中视察了孟河汽摩配集中喷涂中心、南童子河支流支浜治理、国色风华建设工地扬尘管控、双桥浜雨污分流等项目,现场听取了项目情况介绍。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总体情况 2022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双轮驱动,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再次被评为优秀等次。 (一)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成立十个专项工作组,建立部门分工协同的工作机制,为统筹推进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明确责任体系,出台《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文件,进一步构建了内容完善、边界清晰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修订《常州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环保贷”等产品投放力度。强化监测体系,织密全市自动监测监控网络,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完成试运行,非现场监管能力大幅提升。 (二)加快转型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完成《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规划编制,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引领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绿城建设,金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全省推广,围绕低山丘陵、长江和“两湖”等区域,大力实施沿江生态廊道、天目湖湖群生态岛、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城市含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长江生态岸线占比全省第一。 (三)持续治污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快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原料替代,严格扬尘和机动车超标排放管控,全市空气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PM2.5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成立城镇供排水专班工作组,加强事权下放后的行业统筹工作,新建污水管网71.4公里,修复161.5公里,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开展支流支浜消劣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支流支浜1231条,完成整治211条;加强排污口和涉磷行业整治,河湖总磷浓度显著下降,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Ⅱ比例提升幅度全省第一。对全市285个高风险遗留地块落实严格管控措施,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分期实施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在沿江建成长期观测井253个,实现沿江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全覆盖,我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风险可控。 (四)狠抓问题整改,着力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针对督察反馈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制订整改方案,对整改工作进行部署,对重点难点问题专题督查推进,9项督察反馈问题已完成整改和省级验收2项,交办的信访件办结率达97.9%,剩余问题和包括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等交办的其它问题整改进度符合目标计划。在积极组织问题整改的同时,大力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建立行业绿色集聚区,健全小微危废收集网络,为小微企业发展寻求出路,也有效降低了环境的风险隐患。 二、存在问题 虽然2022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差距和短板,环境质量指标在全省的排位还靠后,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发展方式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依然突出。受地理环境和长期高强度发展的影响,全市的环境容量已严重透支,虽然经过绿色转型和治污攻坚,环境质量状况在持续好转,但目前的环境承载力还远不足以支撑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环境质量提升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二是水气等主要环境质量易反复。从一季度监测情况看,多地PM2.5平均浓度反弹明显,臭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给全年空气质量达标造成较大压力。受枯水季和降水少等因素影响,部分国省考断面达标形势严峻。洮滆两湖属过水型浅水湖泊,总磷浓度短期内很难达到0.05mg/L的III类水质标准,且浊水藻型生境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受湖体透明度低、汛期水位高等因素影响,湖体水生植物培植进展不顺利,生态系统恢复难度大,水体自净能力不足。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存在诸多短板。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显示,我市在首轮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中明确“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全量焚烧”,但2022年生活垃圾焚烧率仅为89%,全量焚烧能力还存在较大缺口。乡镇污水管网接管率低,管网维护不到位,导致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平均运行负荷仅为62.7%,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也远低于目标要求,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均与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省水利厅下达给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江指标仅40万吨/日,随着江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扩容,未来尾水排放将成为难题。厨余垃圾、有机废弃物等处理设施建设进度迟缓,恐难有效满足生活垃圾四分类后实现分类处理的需要。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明晰。工地扬尘管理责任单位多,房屋市政、水利、交通、园林绿化等工程分别由住建、水利、交通、城管部门管理,拆迁工程和非受监项目由属地管理,裸地则由环保部门管理,多头管理看似职责明确实则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辖市区同样分属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有些地区建设任务直接下达给乡镇,导致建设、运维等模式和标准不统一。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苗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存在管理盲区。 三、相关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全市上下要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年度环境目标,聚焦突出环境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双轮驱动,着力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新能源之都”是今年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响应国家“双碳”行动目标的战略需要,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推动关于新能源之都建设《实施意见》《政策措施》和市人大《决定》落地落实,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化新能源示范应用,扩大新能源汽车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提升充换电等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探索建设光伏、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和示范工程。要加快研究建立生产品态价值实现机制,出台环境保护激励政策,激活企业主动减污降碳的内生动力,推动全市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优化调整。要加强社会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进一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在大气、水、土壤等领域,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优化治理措施、落实技术措施,狠抓央督、省督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可控、可治的范围。治气方面,要围绕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目标,深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清洁原料源头替代,加强扬尘和秸秆焚烧管控。治水方面,要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支流支浜综合治理,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雨污分流,强化“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实施农田排灌和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治土方面,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系统治理,开展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环境监测,严格落实高风险遗留地块分级分类管控措施。 (三)进一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正式出台,要依据总体规划加紧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污水、环卫等专项规划,根据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需要,优化完善全市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在固废处置方面,要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和调度能力,实现全量焚烧目标,加快溧阳、武进、新北规划建设的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建设进程,提升全市厨余垃圾终端处置能力,满足生活垃圾四分类需要。要健全危险废物收储运体系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污水处置方面,要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提高乡镇管网建设管养及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建立厂网河一体化管理体制,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统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要求,努力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要结合“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产业集聚区、行业“绿岛”建设,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要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自然保护地等生态保护重点领域监管,严守生态底线。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绿城和生态缓冲区建设,加快生态岛试验区和生态廊道等重点项目进程,筑牢城乡生态屏障,提高环境容量,丰富生物多样性。要一体化推进河湖、山林、湿地等生态源的生态修复工程,综合运用生态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改善其生境,恢复其生态功能,尤其要重点针对洮滆两湖开展调查研究,详细评估分析生态系统现状和功能退化原因,“一湖一策”制订修复方案,汲取同类型湖泊的成功经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修复措施,全面提升两湖及周边片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全力打造“两湖创新区”水乡生态客厅。 (五)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完善环境治理体制,按照职责法定、专业对口、利于管理的原则厘清部门职责,消除管理盲区,同时加强部门统筹,充分发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和专项工作组的作用,建立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要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密大气、水、土壤、噪声在线监测监控网络,加快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数据联网和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实时监管、污染溯源、执法取证能力。要优化环境服务措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加快建立总量指标储备和统筹分配机制,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指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为实现经济加快复苏保驾护航。
|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