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上半年全市教科文卫方面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
||||||||||
|
||||||||||
关于2023年上半年全市教科文卫方面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8月29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张立新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年度工作安排,7月底至8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正春带领教科文卫工委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今年上半年教科文卫方面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市教育、科技、文广旅、卫健等职能部门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作为,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全市教科文卫方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聚力打造“常有优学”名片,有效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资源公平优质建设。着力加强各教育阶段内涵品质,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提升现代职教名城建设。持续加大教师招引培育力度,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五育并举、家校协同共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建设。强化平安校园、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提升教育惠民服务能力建设。 (二)聚焦激发科技创新合力,全面赋能“532”发展战略 聚焦创新主体引育,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激发创新活力。聚焦平台载体打造,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完善研发平台体系,提升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聚焦开放创新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创新生态优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政策优化迭代、落地兑现,推进科技立法,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守牢安全生产底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三)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引领市场消费经济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全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政策,引领全市在更高视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大融合,文商旅融合成效初显。稳步推进一批在建文旅项目,大力招引一批龙头型、融合型、总部型文旅项目,演艺市场持续火爆,旅游景区发展能级不断增强,特色文旅产品加强对外展示推广,助力文商旅消费市场全面复苏提振,全方位赋能常州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区域性消费中心。 (四)有序推进“常有健康”工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积极谋划分级诊疗“常州路径”,持续推进“三位一体”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常有健康”“常有善育”民生实事项目,积极优化调整医疗资源布局、规范托育服务体系,做实做优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挂牌成立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加强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探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启动“龙城强医工程”加强人才引育,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临床专科,外引内培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但对照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对标“532”发展战略,对表要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教科文卫领域,聚焦百姓关切的民生问题放眼长远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有些问题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关注和研究。 (一)普通高中学位、教师资源短缺。根据省要求,2024年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要达到65%,全市对应的高中学位缺口较大。同时,我市高中师生比目前是1:11.02,师资配备处于苏南城市末位,市本级高中师资配备特别是名校的师资配备明显低于其他城市。 (二)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够强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不够,创新园区对创新产业集聚度不高,未能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科技经费的投入还偏低,对于创新主体还缺乏长期性的强有力的创新激励手段,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有畏难情绪,在新品开发、人才合理使用和储备上不够注重。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宣传还不够深入,对《科技进步法》、《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宣传贯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西医影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诊疗技术的进步,中西医发展不平衡,即使是在中医院也存在严重的西强中弱现象,中医药诊疗的传统特色优势一直得不到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但因中医药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特别是在基层,在政策融合、协同推进上存在盲区和短板,财政投入、医保倾斜都不够。受编制、人才激励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医药方面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中医药人才队伍老龄化、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凸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严重不足,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后继乏人,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强。 三、建议 下半年我们将迎来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时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了要“咬定一个目标,聚力一个建设,实现六个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常州担当。结合调研情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我们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公共事业优质资源 教育、文化、卫生、文化是公共服务事业,涉及民生保障、紧系群众关切、事关百姓福祉,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紧盯短板弱项、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更要着眼长远和全局,统筹规划好公共事业资源布局,打牢民生基础,提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加快高中学位供给建设,推动区域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体系,推动全市医疗资源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保护传承优质文化资源,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高水平复建大观楼、止园,加大东坡文化的研究和利用,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加强招引培育,强化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一是要多措并举改善教师编制紧缺问题,特别是要优先保障普通高中教师编制配备,促进全市师资队伍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二是要进一步激励支持招引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人才,鼓励优先引进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和团队;三是要逐步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大力培养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带头人及临床科研人才,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三)坚持创新引领,大力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 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加速集聚人才、平台、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园区紧扣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研发效率和水平;要加大科技创新方面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建立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督查机制,切实保障科技法规的实施,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二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我市中医药发展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优势和基础条件,完善有利于激发和释放中医药发展活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策体系,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和创新合作平台。同时严厉打击假借中医药旗号进行虚假宣传和售卖虚假产品的行为,防止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损害中医药形象。三要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谋新求变,培育新型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以更高视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 (四)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构建良好法治环境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推进产教融合打造职教名城的决定》,《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也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10月1日起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政府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晓度和认知度,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营造全社会贯彻执行《决定》《条例》的良好社会氛围。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细化实施办法,制定配套文件,逐条分解落实,严格依法履职,切实将法律的各项规定贯彻执行到位,以法治为保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立法进程,政府相关部门要抓紧做好条例草案的调研起草工作,要拓宽民主立法的途径,更好地汇聚多方智慧、反映多方意愿、凝聚多方共识,要结合市情,彰显我市的地方特色,体现创新性、超前性,以立法工作的新成效引领改革、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