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我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 2024-04-30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我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议意见

2024年4月30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生态环境局顾晓彬局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2023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高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指出,虽然2023年全市环境保护和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还很艰巨,距离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常州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为此,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建议,要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围绕年度环境目标和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再出发,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针对有关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 我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还偏重,高污染、高排放的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环境保护欠账也较多,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建议:坚定不移走好转型发展道路。要立足“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深入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优质项目要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提高营商服务水平。要扩大绿色集聚区建设规模,推动小微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要不断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经济激励政策,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通过全国生态日、环境日等多种形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太湖治理依然任重道远,全市河网水系总体连通性、流动性不足,断头浜较多,水环境问题突出。

建议:要围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总体目标,在总结评估2023年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2024年工作计划,全面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狠抓重点任务落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加强区域协同,各地区在做好本地治理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流域治理观念,积极开展跨区合作,提高治理效能。要加强部门协同,八大专项行动的治理内容涉及不同的部门,各职能部门在开展重点攻坚的同时,要强化系统治理的理念,由组长单位牵头组建协作机制,统筹工作进程,开展联合攻坚。要加强上下协同,市级部门一方面要把好方案审核和监督考核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健全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体系。

3. 我市环境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农村地区雨污分流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存在缺口,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要求没有达到,地区差异也比较突出。对照《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时间节点,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建设进度不快,尚未形成处置能力。

建议:要落实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积极实施《常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部省有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和标准,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要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和持续优化“五统一”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逐步消除建成区管网空白,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配套专业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对已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污水开展评估,尽快实现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应分尽分的要求。要加快新北光大厨余垃圾处置等项目建设,提高全市厨余垃圾处置能力,确保满足《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需要。

4. 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前期在开展老小区改造、支流支浜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环境工程中建设了大量的设施设备,但部分项目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运营维护,存在市政雨污管网混接、串漏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而无用”等现象。

建议:要加强设施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行建管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强化运营质效考核。建立已建市政管网动态排查和修复机制,发挥网格员作用,加强对小区周边商户接管行为的监督检查,推进小区共用排水设施的专业化运维管理。

5. 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建议: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综合政策和专项政策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与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制度供给能力。要制定生态环境中长期治理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形成上下联动的整体工作合力。要进一步梳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并针对这些问题逐一销号处理。要加强环境治理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对治理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绿色高效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要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大基层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引进的力度,大力开展岗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

6.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不佳、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有待提升、农业面源治理面临较大压力等,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符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整体目标。

建议:要把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加以研究和推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地方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打造农村美丽经济、美丽生态、美好生活。要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建立常态化排查与发现机制,抓住截污关键所在,科学制定治理路径,坚持治理与管护同频共振,“水陆”同步治理。要加强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打通农村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实现化肥农药源头减量,同时,要高度关注苗圃生产基地等绿植种植业施肥除虫带来的污染问题,将绿化种植面源污染纳入环境监管范围,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要求。

7. 政府年度环境报告还需进一步详实,如缺少生物多样性数据和本年度生态环境工作的具体目标等。

建议: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藻类等物种多样性,其相关数据的支撑能更直观地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程度,从而更好地展示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度,建议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在完成调查后,及时将调查结果纳入政府年度环境报告,列出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数据以及变化情况,反映我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取得成效。此外,作为专项工作报告建议写明本年度生态环境工作的具体环境质量目标,这样明年审议报告时可以对照判断出本年度工作的完成程度,也有助于提升常委会审议效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