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4-05-06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2024年4月30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顾晓彬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将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度环境状况

空气环境质量:全市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绝对值排名跃升两位、达到近年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率78.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是全省六个考核“双达标”城市之一。

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85%和94.1%,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达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太湖湖心区断面首次达到Ⅲ类。

土壤环境质量:累计对91个国、省控土壤点位开展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土壤环境风险总体可控。加强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达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声环境质量:全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和夜间平均值均为“较好”等级,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和夜间平均强度分别为“好”和“较好”等级。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质量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全市共观测记录到鸟类368种,比2020年新增鸟类52种,“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在常州首次被记录;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增幅达130%;滆湖土著鱼类种群呈良好恢复之势。

二、2023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年初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次现场调研督办,召开专题推进会,年度92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在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人民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1.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3家园区、28家企业入围国家绿色制造名单,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常州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全力推动“新能源之都”建设,成立新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全力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整治提升企业4350家,盘活低效再开发土地3万亩,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1269吨,列入部省共建试点,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2.污染防治攻坚迈上新台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VOCs源头替代480个,VOCs治理工程333个,443家光氧简易低效治理设施企业全部提升出清,实现“零光氧”;淘汰报废老旧汽车15367辆,其中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5057辆;全面开展港口码头扬尘污染防治,实现长江、内河码头堆场、料仓密闭“全覆盖”。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6个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完成评估工作,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长江大保护,长江流域入河排口整治全面完成,长江常州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80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风险隐患排查“回头看”,推进285家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重点监管单位土壤与地下水周边监测108家,强化土壤与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

3.太湖综合治理取得新实效。全年排定227个太湖治理重点项目,计划投资83.6亿元,实际完成84.1亿元,取得阶段性成效。太湖湖心区水质突破性达到地表水湖库Ⅲ类标准,长荡湖水质同比改善一个类别,为近10年以来最好水平。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由上年度74.1%提升至78.1%,提升幅度太湖流域五市最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70.1%,提升幅度全省第一。完成1259家涉磷企业整治,整治经验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完成100条支流支浜消劣、910个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和800个“小微水体”整治任务。竺山湖、滆湖分别完成生态清淤150万方、300万方,超额完成省定目标,长荡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治理经验成效得到肯定和推广。

4.生态保护修复展现新面貌。扎实推进“生态中轴”建设,全年实施205个重点项目。完成生态绿城建设工程61项,累计增核5415亩、扩绿1135亩。探索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入选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建成4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天宁丰北村、钟楼荷园、经开遥观宋剑湖等多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建设。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方面成效显著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5.守牢安全底线取得新进展。完善小微企业集中收集体系,建成并投运10个小量危废集中收集点,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近7000家,收集各类危废10000余吨,有效解决危废收运处置“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环境应急响应能力,与周边两市三区签订《跨界水环境联防联控工作协议》,9条河流完成应急处置方案,金坛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3个园区建成三级防控体系。充分利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信访投诉等平台数据,推行非现场、低介入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52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40件,其中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20件。

6.现代化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深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93个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等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成立常州市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率先制定10类“无废细胞”创建标准规范,探索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固废储运中心建设。不断强化示范引领,金坛农业面源治理、武高新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列入全国试点,武进排污许可试点工作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滨江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

(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有9项。截至目前,5项已通过省级验收,剩余4项整改任务中,除1项共性问题“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持续推进外,另3项按序时进度推进中:关于“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问题,2023年排定的47项重点工程已完成年度任务,太湖常州水域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同比下降50.8%,平均面积显著低于全湖均值,蓝藻密度总体处于近年来最好水平。关于“常州市电镀行业虽经两轮整治,但整治标准不高”问题,金坛区汤庄电镀厂落后镀铜工艺已完成改造提升;经开区崔北电镀厂已关停并妥善处理积存废水、危险废物。制定了全市电镀行业整治方案并纳入“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目前3个表面处理中心2个已开工建设、1个即将开工,园区外电镀企业入园进区、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关于“溧阳市长荡湖保护范围内9000余亩围网养殖以及2.4万亩养殖池塘清退”问题,已完成9000余亩围网养殖的拆除工作;2.4万亩养殖池塘清退任务,目前完成签约1.884万亩、清退0.8万亩,预计年内11月份全面完成。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市信访事项共243件,目前均已办结,办结率为100%。

(二)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

针对第二轮省级例行督察反馈报告,我市印发了《常州市贯彻落实第二轮第二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明确44项整改任务。各辖市区及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整改措施,市督改办加大督促检查和跟踪督办的力度。目前,2023年需完成的13项任务已全面完成整改,其余任务正有序推进整改。

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市信访事项共196件,目前已办结194件,办结率为99%。

四、存在问题

虽然2023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当前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一是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我市PM2.5浓度绝对值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内源污染排放量大,扬尘管控仍有待加强。汛期水质波动较大,Ⅴ类、劣Ⅴ类支流支浜数量较多,特别是对照省入湖河流及上游关联河流考核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仍然薄弱。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距省定目标仍有不小差距。乡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在苏南地区偏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存在短板,城乡有机废弃物收储运体系还不完善。三是突出问题整改任务仍然艰巨。年内需完成2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6个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2个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老百姓关心的噪声、异味扰民投诉等仍然居高不下。

五、2024年工作安排

我市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强化减污降碳、源头治理,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全面推进美丽常州建设,为万亿之城再出发增添绿色动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抓好垃圾焚烧、铸造、汽修、钢铁、水泥等“五大行业”整治,深化VOCs、机动车、扬尘、秸秆、餐饮油烟等“五大面源”治理。用好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结果,针对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持续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设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接续攻坚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实施220项重点工程项目,完成2786家涉磷企业整治。竺山湖、滆湖分别实施清淤200万方、500万方。在滆湖设置水生植物恢复区1.17平方千米,推进湿地恢复2.46平方千米。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建成“水美常州”水生态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确保年内太湖湖心区持续达到Ⅲ类,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实现更高水平“两保两提”。

三是全面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划定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控制区,年内全面完成溯源排查,并完成30%污水排放控制区治理任务,确保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主要入湖河流、上游关联骨干河流及其重点支流等49个考核断面总磷全部达到省定年度水质目标。

四是深入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紧盯“1457”整治任务,全面推进4个重点行业、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治理,推动7个板块56个工业片区(园区)治理,加快实施表面处理中心、涂料等集聚区建设,推动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发展。

五是积极打造“两山”转换示范样板。加快形成“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洮滆·两湖创新区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启动新一轮生物多样性调查。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重点治理噪声、异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