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我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2024-05-06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我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年4月30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  吴海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4月份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审议准备工作,3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常委会分管领导韩九云副主任的带领下,我委先后赴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等职能部门和6个辖市(区)开展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查看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去年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新一轮太湖“1+8”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情况。4月1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副主任韩九云、方国强、戴士福、秘书长高宏华的带领下,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又集中视察了天宁区景仁公园、遥观镇通济河片区综合整治、经开区绿色涂料集聚区等项目,现场听取了项目情况介绍。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总体情况

2023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高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一)推动绿色发展,产业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力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出台新能源之都建设《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成立新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和光伏产业“新三样”,传统制造业也实现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近零碳园区建设,3家园区、28家企业入围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建成全国首家碳中和加油站,在全国率先推出地铁乘客“碳减排”账户。推广新能源多场景应用,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推进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1.4%;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我市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

(二)强化上游担当,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成立市太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太湖流域率先召开推进大会,印发新一轮太湖治理《行动方案》《八大专项行动方案》和《2023年工作计划》,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程项目和责任主体。各辖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进行了任务分解。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扎实推进涉磷企业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河道综合治理、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八大专项行动。涉磷企业标准化、规范化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太湖湖心区、西部区总磷分别同比下降21.9%、16.9%;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池塘改造任务如期完成;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五统一”工作机制基本落实;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水域水生植物得到自然恢复,滆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进一步改善;新增垃圾分类达标小区425个,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15万吨/年;河道水质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等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太湖常州水域水质明显改善,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

(三)深入治污攻坚,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围绕大气、水、土壤、固废等环境要素继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大气治理方面,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重点工业园区VOCs综合整治,开展港口码头扬尘污染防治,实现长江、内河码头堆场、料仓密闭“全覆盖”。PM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年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水环境治理方面,开展国、省考断面水质保障行动,大力推进支流支浜综合整治,断面优Ⅲ比例达近十年最好水平;狠抓长江大保护,实施通江河道沿线8个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滨江化工园区实现企业雨污水排放口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长江常州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土壤治理方面,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风险隐患排查、周边环境监测,对关闭企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实施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且风险可控。固废治理方面,推进固废储运中心建设,初步建成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管系统,危废处置能力达23万吨/年;全市生活垃圾去年10月起实现全量焚烧,生活垃圾“四分类”小区建设持续提质扩面;污泥处置达到全量、达标和无害化要求。

(四)厚植绿色底蕴,生态中轴建设持续发力。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生态廊道为重点开展生态绿城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天目湖和长荡湖两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主体,全面优化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溧阳天目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全省首批一级“生态岛”实验区,长荡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金坛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狠抓问题整改,环境风险隐患持续压降。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高标准完成3项中央环保督察和13项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剩余整改任务符合时序进度。“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开展电镀、涂料等绿色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工业片区治理,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万亩,走出“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新路子,我市也入选了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二、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2023年全市环境保护和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体来看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还很艰巨,距离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常州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环境本底还比较脆弱。我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还偏重,高污染、高排放的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环境保护欠账也较多,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年度大气、水等环境质量指标虽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季节性差异较大,对气候的敏感程度强,依赖性大。全市河网水系总体连通性、流动性不足,断头浜较多,水环境仍然是我市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是环境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农村地区雨污分流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污水收集管网存在空白区,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还存在缺口,地区差异也比较突出,工业、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对照《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9月1日正式施行的时间节点,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建设进度不快,尚未形成处置能力。

三是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前期在开展老小区改造、支流支浜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环境工程中建设了大量的设施设备,但部分项目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运营维护,存在市政雨污管网混接、串漏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而无用”等现象。

四是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尚未破除。跨界河道的整治缺乏高效的联动机制,上下游地区之间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往往会采取一些利己措施而影响整体治理效果。调研中也有地区反映,在开展支流支浜溯源排查中发现有管网存在问题,但由于主城区市政管网资产归属市排水处,是否处理、如何处理需要不断沟通协调,影响工作进程。

三、相关建议

全市上下要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围绕年度环境目标和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再出发,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坚定不移走好转型发展道路。要立足“国际化制造名城”的城市定位,依托我市的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紧盯新兴产业链供应链前沿技术,继续深入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关,提升项目招引质效,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优质项目要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提高营商服务水平。要扩大绿色集聚区建设规模,推动小微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要不断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经济激励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新突破,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通过全国生态日、环境日等多种形式,把建设美丽常州转化为全民行为自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齐心协力抓好太湖综合治理。要围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总体目标,在总结评估2023年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动态调整2024年目标任务,科学制定2024年工作计划。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狠抓重点任务落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加强区域协同,各地区在做好本地治理工作的同时,要树立流域治理观念,积极开展跨区合作,提高治理效能。要加强部门协同,八大专项行动的治理内容涉及不同的部门,各职能部门在开展重点攻坚的同时,要强化系统治理的理念,由组长单位牵头组建协作机制,统筹工作进程,开展联合攻坚。要加强上下协同,市级部门一方面要把好方案审核和监督考核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健全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体系。

(三)全力以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要落实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积极实施《常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要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和持续优化“五统一”工作机制,根据人口、经济规模和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逐步消除建成区管网空白并向农村地区延伸,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配套专业化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对已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污水开展评估,不符合进水标准的限期退出,尽快实现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应分尽分的要求。要加快新北光大厨余垃圾处置等项目建设,提高全市厨余垃圾处置能力,确保满足《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需要。要加强设施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行建管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强化运营质效考核。建立已建市政管网动态排查和修复机制,发挥网格员作用,加强对小区周边商户接管行为的监督检查,推进小区共用排水设施的专业化运维管理。

(四)多措并举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加强环境治理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参与治理工程,对治理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加大绿色高效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要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大基层高科技生态环境人才引进的力度,大力开展岗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