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2024-06-28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关于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年6月28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  吴海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去年,我市制定了《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为推动我市新一轮太湖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市人大常委会与辖市区人大对《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联动开展专题审议、执法检查、专项监督、专题询问“四同”活动,并列为今年的重点监督工作内容。按照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的“四同”工作方案,5至6月,结合《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调研组)在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韩九云的带领下,对我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听取了专班部门的工作汇报,现场检查了治理项目推进情况,座谈听取各方意见。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专项行动推进情况和主要成效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太湖治理的要求,树立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系统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年度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通过系统治理,太湖常州水域水质明显改善,去年太湖湖心区总磷下降21.9%,今年1至5月,同比再降11.3%,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长荡湖、滆湖水质均达到Ⅳ类。

(一)成立专班高位推动。构建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工作机制,成立由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在太湖流域率先召开推进大会,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和8个专项的具体行动方案,并逐年制定下发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程项目和责任主体。加强责任考核,在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中增设“太湖综合治理重点目标任务完成率”,分值4分。为突出目标导向,细化工作措施,又进一步制定了《常州市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梳理河道清单,划定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排放控制区,指导开展溯源排查和综合治理工作。各辖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推进机制,进行了任务分解。

(二)创新机制提升效能。为破解“九龙治水”机制障碍,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统一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监管“五统一”工作机制,明确一体化污水治理的主管部门和具体业务单位,形成城乡污水治理的新格局。为更好发挥河长制的作用,制定《常州市辖市(区)级河湖长履职评价办法(试行)》,并将河道水质升降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有效激发了河湖长履职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整体推进成效显著。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专班化推进8个专项行动。

1、涉磷企业整治专项。生态环境局为专班组长单位。按照“规范提升一批、入园进区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原则开展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对424家重点涉磷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涉磷原辅料源头替代方案,促进废水循环利用。结合“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集中建设表面处理中心、涂料集聚区、印染园区等11个“绿岛”项目,推动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置换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盘活优化3万亩低效用地,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腾出环境容量、扩充资源总量。

2、农业农村环境整治专项。农业农村局为专班组长单位。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建设,总面积167.32平方公里的11个重点乡村整治更新片区已完成规划编制,即将启动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2.75万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24年2.75万亩建设任务有望在三季度提前完成。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2023年3万亩改造任务如期完成,并全面摸排5亩以上池塘养殖面积、种类、产量、排水信息等底数,基本建立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档案。

3、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专项。住建局为专班组长单位。建立并推进落实“五统一”工作机制。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完成14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完成162个行政村农污治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工作有序推进,已完成评估报告和实施方案编制。积极推进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工作,全面开展乡镇污水系统问题排查,组织编制“一镇一策”系统整治方案大纲。

4、河道综合治理专项。水利局为专班组长单位。持续开展太湖流域骨干河道和太湖、滆湖、长荡湖入河(湖)问题排污口整治工作, 前期排查出的910个问题排口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推进支流支浜消劣整治任务,完成120条支流支浜消劣整治和800个问题小微水体治理任务,全市支流支浜水质劣Ⅴ类比例下降10.4个百分点。

5、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生态环境局为专班组长单位。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滆湖退圩还湖2.38平方公里,溧阳长荡湖围网清退9817.2亩,竺山湖生态清淤166万方,滆湖生态清淤360万方,同步实施水生植物恢复和“以鱼控藻”工程。持续开展“两湖”出入湖口生态缓冲带和小微湿地建设,修复湿地2000余亩。完成长荡湖、滆湖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编制。

6、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专项。生态环境局为专班组长单位。一体化推进“无废城市”和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无废城市”建设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基本形成,溧阳、金坛、武进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有序推进,部分项目已完工,新增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15万吨。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达标小区提质扩面,厨余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厨余垃圾处置能力逐步提升。

7、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专项。水利局为专班组长单位。新孟河武进段通过完工验收,新北段通过通水验收,协调推进新孟河引江济太调水试运行,新孟河引、新沟河排的大引大排格局基本形成。主动对接沿江上游水利工程引排调度,同时,加大德胜河、澡港河水利枢纽调水引流力度,优化城区小型闸站运行机制,城区河道水动力条件有所改善。

8、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专项。生态环境局为专班组长单位。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监测站点覆盖面稳步提高,“水美常州”监管平台、市污水处理设施数字监管平台、武高新水环境物联控制平台等智慧平台相继上线试运行。全面推进执法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利用平台开展非现场执法工作模式得到推广应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推进工作的系统性有待加强。虽然在市、区两级都建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专班,但在推进过程中,各板块、各部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事权下放后,治理任务和项目建设均由各板块具体负责,市级层面更多承担的是下达任务和督促检查职责,加上部门间横向传递和上下间纵向传导的机制还不顺畅,综合协调、统筹推进的组织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部分项目没有完成年度目标。对照2023年工作计划,绝大部分项目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有些项目是超额完成,但还有少部分项目并没有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不高,也有部分项目治理后因为管护不到位,出现反复的现象。如乡镇污水收集“一镇一策”系统整治方案编制、支流支浜和小微水体整治等项目。

三是资金压力难题亟需设法化解。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共排定241个重点工程,估算总投资402.25亿元,历时三年完成。当前,各级财政资金紧张,水环境治理项目又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财务回报率低等特点,引入社会资本难度较大,资金压力是各地普遍反映的问题。但同时,各地在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突击治理、治标不治本的短视效应,资金使用绩效还有待提高。

四是技术及市场因素制约项目推进。部分项目由于治理成本高、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应用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导致项目推进积极性不高,难以长久持续。如秸秆离田利用等。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学习浙江治水经验,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久久为功的方法。要切实发挥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和各工作专班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建立高效运行的专班工作机制。各板块在抓好本地治理工作的同时,要牢固树立流域治理观念,积极开展跨区合作,提高治理效能。各部门在开展重点攻坚的同时,要强化系统治理理念,密切工作联系,开展联合攻关,并加强对板块的技术指导。要有效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持续优化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完善河湖长责任清单、工作清单和考核办法,不断增强河湖长在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能动作用。

(二)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024年工作计划已经下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对照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倒排进度狠抓项目推进。对于已经治理完成的项目要落实长效管护措施,确保治理成效。要抓好项目服务保障,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资金筹措、要素保障等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按时有序推进。要加强目标考核提高计划的严肃性,对于不能按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的项目要说明具体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作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进一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要全面梳理国省关于太湖治理的扶持政策,认真研究各部门条线上级扶持资金对于申报项目的准入条件和具体要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要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指导,扩大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环保贷”、“环基贷”、EOD等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拓宽融资渠道。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资源要素的创新配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太湖治理项目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集约节约原则,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投资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进一步增强科技治污能力。要加强太湖治理的技术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参与治理工程,持续压降治理成本,联合攻坚治理难题。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加大绿色高效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相关产业链和应用市场,不断拓展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应用渠道,加快形成太湖治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局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