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选择颜色:
关于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关于对我市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工作开展监督的议案》《关于全面提升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4-10-30   来源: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 视力保护色:

——2024年10月29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顾晓彬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于乐、王恺两位代表领衔提出的《关于对我市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工作开展监督的议案》《关于全面提升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议案》收悉,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处理意见,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为抓手,认真落实重点议案建议措施,全市水环境质量在去年达到太湖治理以来最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提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太湖常州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太湖全湖总磷0.046mg/L,同比改善10%。其中我市椒山、竺山湖心点位总磷分别同比改善46.8%、26%,浓度均值0.06mg/L,平均改善幅度35%,对全湖削减量贡献率达73.6%,对全湖改善幅度贡献率达161.8%,均位列环湖城市第一,为太湖力争全年达Ⅲ、打造世界级淡水湖泊治理标杆做出常州贡献;竺山湖今年首次发现蓝藻水华时间较去年推迟15天,藻密度同比下降7.9%。二是流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4.1%、同比持平,优Ⅱ比例43.1%、同比提升11.8个百分点,均达省定目标;三条入湖河道总磷同比下降5.9%,其中入湖通量最大的百渎港总磷下降10.7%;24个入湖河道及上游关联骨干河流断面总磷平均浓度0.1mg/L,同比下降4.6%。三是河湖生境进一步好转,长荡湖水质持续达到Ⅳ类,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由“藻型湖”逐步向“草型湖”转变;滆湖常州水域水质首次达到Ⅳ类,总磷同比改善32%,营养状态从“中度”改善至“轻度”;全市河湖水生态健康指数为“良”,同比提升2.8%。

一、已开展工作

(一)坚持统一机制,提升治水系统性。一是建立水质提升工作专班。聚焦河流水质改善,在太湖“1+8”治理体系基础上,今年组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成立河流水质提升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周例会制度。二是强化河湖长制责任落实。修改完善河长履职评价办法,对河道水质和重点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赋分权重达近50%,建立河道治理“红黑榜”制度,切实推动河湖长履职尽责。三是构建污水治理一体化格局。严格落实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实施意见,各地均已初步建立“五统一”工作机制。市相关部门就议案提出的全市层面组建统一实施主体的建议进行了会商,并调研了其他城市的做法。目前,省外深圳市、重庆市均有设立统一实施主体,一体化推进厂站网建设运行的案例;省内盐城市也成立了市级净水集团,统一推进全市污水收集处理建设运维。但由于存在市区两级责、权、利难以有效统一的问题,导致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为此,下一步将在推进完善现有“五统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全市层面组建统一实施主体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

(二)拿出治本措施,提升治水精准性。一是完善规划谋布局。编制城乡污水专项规划、农村污水治理三年实施规划和工业污水规划,构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统筹”的污水治理工作格局。按照“全市统筹、相对集中、均衡布局、联网运行”模式,规划“31213”污水处理格局,即“三大污水处理片区、12座主要城镇污水厂、13座工业污水厂”,通过区域调度管网,实现区域污水联网运行。二是溯源排查找问题。全力推进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构建溯源-治理工作体系。各地围绕骨干河流、问题支浜水质,划定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水排放控制区739个,截止目前,278个已启动溯源排查,389个完成溯源排查。排定125个污水排放控制区治理项目,在建82个、完工28个,累计投资15.32亿元。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创新治污举措,形成了天宁区城区支浜消劣、新北区孟河镇全域水环境治理等一批典型经验。全市1145条骨干河流一级支浜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8.9%、17.7%,劣Ⅴ类比例4.1%,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三是攻坚项目提能力。今年排定太湖治理项目242个,计划投资131.8亿元,截止目前,在建147个、完成83个,完成投资94亿元,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1.4%;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削减,建成2.75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溧阳市太湖二级保护区4223亩农田退水治理;湖泊生态修复不断深入,滆湖、竺山湖今年分别清淤230万方、88万方,溧阳市长荡湖保护区养殖池塘已清退2.31万亩。四是联通水系促畅流。开展德胜河航道整治、老桃花港整治、澡港河清淤疏浚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主城区畅流活水能力。开展武南片区防洪除涝及畅流活水闸站一期工程,构建武进城区畅流活水体系。持续推进断头浜整治,实施后关河、乱子浜、二十一米河、梧桐河等水系沟通工程,未来五年市区规划沟通河道90条、沟通总长170.6公里。

(三)聚焦治管一体,提升治水长效性。一是实施统一运维。各地均以平台公司构建覆盖“源-网-站-厂”一体化运营体系,推行建管养一体化运维模式。区级排水主管部门完善运维单位的监督考核机制。二是实施智慧监管。发挥“水美常州”水生态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作用,加强涉水污染源、污水处理设施、河道水质的监测监控。对预警信息及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处置,实现闭环管理。对各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达标排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加强考核结果应用。三是实施长效管护。严格河湖长巡河履职,对重点河湖及其支流支浜管护情况开展全覆盖无人机巡查,利用河湖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发现问题、流转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并对河湖管护情况进行考核。建立跨界河湖联保共治机制,制定清剿水葫芦等有害水生植物联保共治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水葫芦等水面漂浮物清理向镇村级河道延伸。

(四)强化资金保障,提升治水可持续性。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围绕全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生态中轴建设、“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环境治理项目,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领域资金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及太湖综合治理专项资金达25.6亿元。二是积极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做好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项目储备,开展超长期国债项目申报。目前,武南路污水管网建设和新孟河奔牛段污水管网综合改造提升2个推荐项目已成功入围,总投资共计2.8亿元。三是积极试点绿色金融。优化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用足用好绿色金融政策,广泛培育“环保贷”、“环基贷”、EOD项目,努力为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轻融资压力。截止目前,向省推荐入库“环保贷”项目2个、“环基贷”项目6个,争取授信30多亿元;推荐溧阳高新区水生态品质提升与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EOD)入围省试点项目库,项目总投资28亿元,获得授信20亿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河湖水质仍需进一步改善。对照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关联骨干河流水质总磷浓度达到0.1mg/L要求,骨干河流水质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支流支浜控源截污不到位,水流不畅、断头浜问题突出,消劣压力依然较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仍然较高,浊水藻型生境尚未改变。二是要素保障仍需进一步加力。当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财务回报率低等特点,引入社会资本难度较大,仍需多渠道加强资金支持。三是责任落实仍需进一步到位。包括企业、农业生产者、住宅小区等各类排污单位违法、违规排污情况仍然普遍,地方、部门治污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9月18日,省生态环境厅上线“感知太湖”数字平台,将加快完善县级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推动县区构建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落实县区水环境治理责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议案提出的建议,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重点治理任务。严格落实《常州水生态保护条例》,确保各项污染防治、保护修复和监督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全力推进太湖治理“1+8”行动方案,到2025年,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实施竺山湖、滆湖生态清淤500万方、1500万方;建成1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加快构建水生态考核与补偿机制。

(二)全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将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与入河(湖)排口排查整治有机结合,年内全面完成溯源排查工作。在形成问题清单的基础上制订系统治理方案,形成整治项目“一张图、一张表”。坚持治污治本,不断深化工业、农业、生活、河道内源污染治理,力争通过3-4年的集中攻坚,着力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劣Ⅴ类河道,全市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全面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建立与水质挂钩的财政资金奖补政策,形成“治理—提升—奖补”的良性循环。加大专项债、“环基贷”、EOD等绿色金融供给,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积极撬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本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投入。加大重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力度,强化生态清淤堆泥处置场所建设,探索淤泥处置生态循环路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