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
||||||||||
|
||||||||||
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2025年4月25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顾晓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将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一)2024年度环境状况 空气环境质量:全市PM2.5浓度为3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0个百分点,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为79.8%,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率达到近三年最优水平,也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年持续提升的城市,完成省定目标。 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85%和94.1%,完成省定目标。太湖水质取得历史性突破,30年来首次达Ⅲ、重回“良好”湖泊,其中太湖常州水域总磷同比改善24%,位列环湖城市第1。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由“藻型湖”逐步向“草型湖”转变;滆湖常州水域水质首次达到Ⅳ类,总磷同比改善27.9%,营养状态从“中度”改善至“轻度”。 土壤环境质量:“十四五”以来,共对98个土壤环境点位开展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对12个国省考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地下水水质总体状况同比改善。 声环境质量:全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达标率为98.3%。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较好”等级,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强度为“好”等级。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质量保持稳定,全市EQI(生态系统质量指数)为55.98,保持为“二类”。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2024年观测到鸟种387种,比2023年增加6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棕腹大仙鹟在省内被首次记录。新北区观测站首次清晰记录到常州江段“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相互追逐、嬉戏的珍贵场面。 (二)2024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2024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年初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太湖治理推进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现场调研督办、召开专题推进会,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重点任务。一是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累计整治企业3273家,建成表面处理中心、涂料集聚区等4个“绿岛”项目,腾退、盘活低效用地2.5万亩,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2104吨,入选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面典型案例。推进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动力电池、绿色建材入选全省碳标识认证创新试点,连续两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常州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成为首个举办“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的地级市。二是污染防治攻坚强力推进。全年实施7117项污染防治工程,持续消减污染负荷。累计完成594家铸造、137家汽修企业整治以及306项重点企业VOCs治理工程,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下降3.1%。开展长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汛期断面水质保障等专项行动,长江常州段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强化重点建设用地管理,完成92个土壤污染状况调查、75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省率先制定“无废细胞”创建标准规范,建成投运11个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点,一般污泥市内处置率90.7%、全省领先,“无废城市”建设年度评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三是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有力。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建成口袋公园35个、绿化景观道路21条、市级幸福河湖26条,累计增核5500亩、扩绿1500亩、连网39公里。新建、改造提升省级绿美村庄25个,湿地修复2118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2个。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成溧阳、新北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建设,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滆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纳入省级山水示范工程。四是生态安全底线牢牢守住。强化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制定市、区(县)、乡镇(街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完成4个重点园区、100家重大风险源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建成13个政府物资库、25家重点企业物资库、11家物资生产企业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行动”,发现问题均整改到位。持续深入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全市大气、噪声污染投诉分别同比下降28.5%、21.1%。 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完成情况 高质量完成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年度任务,实施242个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3.6亿元,组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围绕739个污水排放控制区建立“一图四清单”,投入超15亿元实施一体化排查治理,全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涉磷企业整治扎实开展。全市4431家涉磷企业均高标准完成规范化整治,工作经验两上央视《新闻联播》。二是农业面源治理提档增速。新建高标准农田5.5万亩,完成溧阳市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内农田退水治理,完成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5个。三是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新改建污水管网108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至85%,位列全省第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提升幅度流域城市最高;实现工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四是河道综合治理有力推进。累计完成1283个“小微水体”整治,建设农村生态河道158条;全市1100余条骨干河流一级支浜优Ⅲ比例61.5%,同比上升2.6%,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7.5%、15.5%。五是洮滆片区生态修复成效显现。竺山湖、滆湖生态清淤累计完成300万方、630万方,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溧阳市长荡湖保护区范围内2.4万亩养殖池塘全部清退到位。滆湖实施退圩还湖二期工程,完成3.22平方公里圩区清退。六是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完善的“收集-运输-处理-利用”全产业体系,年处理有机废弃物19.8万吨,厨余(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七是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提升河网水动力条件,差异化调度沿江口门引排,沿江共计引水10.5亿立方,同比增加30%。八是现代化治理能力逐步形成。持续优化“水美常州”平台建设,线下监测全市51个国省考断面、重点湖库和2528条河流及支浜,线上绘制高精水质污染热力图,形成“实时监测-溯源排查-综合整治-定期评估”的太湖治理闭环管理模式,打造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智能监管新模式。 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 1.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有9项。截至目前,“溧阳市水泥产能置换政策执行不严”“茅山宝盛园违规建设度假酒店、景区停车场等项目” “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问题解决不力”“涉VOCs行业整治不到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迟缓”等5项已完成整改销号;“常州市电镀行业虽经两轮整治,但整治标准不高”“溧阳市长荡湖保护范围内9000余亩围网养殖以及2.4万亩养殖池塘清退”等2项已完成省级验收。剩余2项整改任务中,除1项共性问题“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持续推进外,另1项 “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问题应于2025年完成销号,目前正有序推进中。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我市的243件信访事项均已办结。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我市未有负面典型案例;交办我市信访事项共179件,全省第三少,同上轮相比下降幅度全省第二,目前已办结132件,办结率为73.7%。督察反馈的8项整改任务已按要求制订整改方案,按序时进度推进整改中。 2.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常州市贯彻落实第二轮第二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明确的44项整改任务,目前已完成整改29项,剩余15项整改任务正按序时进度推进中。交办我市信访事项共196件,已办结194件,办结率为99%。 四、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5年全市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统筹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锚定目标、奋勇攻坚,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常州样板。 1.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动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为主的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努力实现年度PM2.5浓度低于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高于81.4%的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河流水质标本兼治,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长江常州段、新孟河“美丽河湖”建设任务,确保全域水环境质量总体提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稳定保持94.1%。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督管理,年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推动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生态环境问题。 2.强力攻坚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坚决扛起责任担当,统筹左右岸、上下游、水陆面,推进实施244个重点项目、投资173.6亿,确保太湖常州水域水质保持稳定,长荡湖水质持续改善,滆湖水质稳定达Ⅳ,全市1139条骨干河流一级支浜、1133条二级支浜力争全面消劣,全面实现“三提升、一消除”目标。年内完成阳湖净水厂、江边污水处理厂五期等42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5个百分点;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提升至95%以上。全面完成竺山湖、滆湖清淤500万方、1500万方,完成滆湖退田还湖2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2.46平方千米,启动溧阳长荡湖退圩还湖工作。 3.深入推进“危污乱散低”治理向高端转型。紧盯“1457”整治任务,实施重点任务(项目)87个,全面推进电镀、涂料、铸造、印染等4个重点行业及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治理,推动7个板块56个工业片区(园区)治理,建成表面处理中心、涂料等集聚区等重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低质低效园区向高端工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片区多元转型,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4.打造美丽常州建设示范标杆。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引导建设各类美丽细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订美丽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全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生态保护示范工程,完成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滆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省级示范工程。完成第二轮生物多样性调查,加大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擦亮“无废城市”品牌,扩大“无废细胞”创建范围,形成多元参与共建格局。
|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