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州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草案)》的说明 |
||||||||||
|
||||||||||
——2025年2月27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樊 烨
一、起草背景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目前我市智能制造发展目标规划、任务体系、工作机制等逐步建立,试点示范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2023年,我市第四次入选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连续第三年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排名第16位,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城市、位列第8位。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为此制定出台一部善治良法,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换为法言法语,以立法形式创新制定务实举措,促进常州尽快补齐制造业短板、补强弱项,夯实制造业智能制造底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起草过程 为有序推进工作,我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牵头的条例编制领导小组和由分管局领导牵头的起草工作小组,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深入调研、框架搭建、征求意见、专家论证、修改完善等环节,形成了本次审议稿。编制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立法起草工作计划。明确起草的序时进度,并由相关部门负责跟进,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条例(草案)》编制工作。二是广泛收集立法依据。收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省市相关法规、文件,形成了《立法参考文件资料汇编》。三是进行立法调研。开展大范围实地走访调研,听取辖市区相关部门和相对人的意见,并编制完成了《立法调研报告》。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听取了机关、组织、企业、专业人士和普通公民等各方意见,共收集反馈意见94条,其中采纳意见49条、部分采纳意见11条、未采纳意见34条。五是开展评估和审查。在起草阶段开展立法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查等,并在评估工作完成后向市政府报送了《条例(草案)》送审稿,由市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由七章共46条组成,包括总则、智能制造供给、智能制造应用、智能制造支撑、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保障、附则。其中,第一章总则,确立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促进常州智能制造发展中的职责,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社会参与,坚持协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第二章智能制造供给,明确加强智能制造供给,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发展智能装备、软件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第三章智能制造应用,明确深化智能制造推广应用,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建设智能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拓展行业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智能化升级。第四章智能制造支撑,明确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加强公共服务与交流合作,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第五章人工智能赋能,明确加强数据、算力、算法三大要素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第六章服务保障,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从发展环境、财政与金融支持、人才引育、知识产权、宣传引导、容错机制等方面,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坚实服务和保障。第七章附则,对《条例(草案)》的实施时间作出规定。 四、主要特点 1.立足城市定位。《条例(草案)》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这一城市定位,围绕巩固提升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如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实施智能制造战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标杆,提升‘常州智造’品牌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等。 2.强化智能制造应用支持力度。《条例(草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在增强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对提升智能制造应用水平的支持。例如,在智改数转网联方面,提出“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成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支持开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落地推广,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利用和管理”;在示范引领带动方面提出,“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升级技术装备、优化工艺流程。” 3.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条例(草案)》针对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及其在赋能制造业上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要求,将人工智能内容单列一章,以突显其在促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重要性。具体条款上也突出其应如何赋能,如“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支持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制定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清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能源之都建设。”等。 4.针对性解决发展中问题。《条例(草案)》在体现科学构建智能制造发展体系和发展生态的基础上,针对我市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提出相关要求和规定。例如,针对智能制造系统创新存在的短板,提出“构建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和突破”;针对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不够的问题,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支持企业发展环境方面,提出“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为企业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政务服务。”等。 5.体现常州地方特色。《条例(草案)》在内容设计上高度契合常州城市定位和发展实践,准确体现我市智能制造发展的特征,充分彰显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底色和底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条款中提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针对常州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具体方面提出了如何拓展行业应用;提及了“新能源之都”“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个性化内容。
|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苏ICP备11203853号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1024*768